起柔兆阉茂,尽柔兆涒滩,凡十一年。
孝质皇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一四六年)
夏,四月,庚辰,令郡、国举明经诣太学,自大将军以下皆遣子受业;岁满课试,拜官有差。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属、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当以次赏进。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馀生。
五月,庚寅,徙乐安王鸿为渤海王。
海水溢,漂没民居。
六月,丁巳,赦天下。
帝少而聪慧,尝因朝会,目梁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闰月,甲申,冀使左右置毒于煮饼以进之。帝若烦甚,使促召太尉李固。固入前,问帝得患所由;帝尚能言,曰:“食煮饼。今腹中闷,得水尚可活。”时冀亦在侧,曰:“恐吐,不可饮水。”语未绝而崩。固伏尸号哭,推举侍医。冀虑其事泄,大恶之。将议立嗣,固与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先与冀书曰:“天下不幸,频年之间,国祚三绝。今当立帝,天下重器,诚知太后垂心,将军劳虑,详择其人,务存圣明。然愚情眷眷,窃独有怀。远寻先世废立旧仪,近见国家践祚前事,未尝不询访公卿,广求群议,令上应天心,下合众望。《传》曰:‘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昔昌邑之立,昏乱日滋;霍光忧愧发愤,悔之折骨。自非博陆忠勇,延年奋发,大汉之祀,几将倾矣。至忧至重,可不熟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冀得书,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议所立。固、广、戒及大鸿胪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朝臣莫不归心。而中常侍曹腾尝谒蒜,蒜不为礼,宦者由此恶之。初,平原王冀既贬归河间,其父请分蠡吾县以侯之;顺帝许之。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曹腾等闻之,夜往说冀曰:“将军累世有椒房之亲,东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会公卿,冀意气凶凶,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皆曰:“惟大将军令!”独李固、杜乔坚守本议。冀厉声曰:“罢会!”固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丁亥,冀说太后,先策免固。戊子,以司徒胡广为太尉;司空赵戒为司徒,与大将军冀参录尚书事;太仆袁汤为司空。汤,安之孙也。庚寅,使大将军冀持节以王青盖车迎蠡吾侯志入南宫;其日,即皇帝位,时年十五。太后犹临朝政。

资治通鉴 · 卷五十三 · 汉纪四十五

诗句

  1. 起柔兆阉茂,尽柔兆涒滩,凡十一年:这句话描述了从开始的柔兆阉茂年起到结束的柔兆涒滩年止,共计有十一年的时间跨度。这里的“柔兆”指的是农历二月,“阉茂”和“涒滩”则分别是正月和十二月。这一句简洁地概括了汉纪四十五年的时间范围。

  2. 孝质皇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一四六年):这是汉纪四十五年中的具体年份,标志着这一年是汉质帝的本初元年。这一年对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东汉初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 夏,四月,庚辰,令郡、国举明经诣太学:这句诗描述了在汉纪四十五年的夏季,即东汉初期,政府为了选拔人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命令各郡和封国的官员推荐那些精通经书的人才到太学深造。

译文

在汉纪四十五年的春季,汉质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一四六年),朝廷采取了一项重大举措,下令各郡和封国推荐那些精通经书的士人到太学的明经院学习。此举不仅为了选拔优秀的学者,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一次重要投资。同时,这也体现了汉质帝本人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汉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对于教育和选拔人才的重视。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策导向,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进一步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和社会风貌。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汉纪四十五年的重要事件,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了东汉初期的社会面貌和时代特征。它不仅是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