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司徒张歆罢,以光禄勋吴雄为司徒。
北匈奴呼衔王寇伊吾,败伊吾司马毛恺,攻伊吾屯城。诏敦煌太守马达将兵救之;至蒲类海,呼衍王引去。
秋,七月,武陵蛮反。
冬,十月,司空胡广致仕。
十一月,辛巳,京师地震。诏百官举独行之士。涿郡举崔寔,诣公车,称病,不对策;退而论世事,名曰《政论》。其辞曰:“凡天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敝而不悟,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怢不自睹。或荒耽耆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以;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以贱废。是以王纲纵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自汉兴以来,三百五十馀岁矣,政令垢玩,上下怠懈,百姓嚣然,咸复思中兴之救矣!且济时拯世之术,在于补衤定决坏,枝拄邪倾,随形裁割,要措斯世于安宁之域而已。故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设,不强人以不能,背急切而慕所闻也。盖孔子对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人,景公以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俗人拘文牵占,不达权制,奇伟所闻,简忽所见,乌可与论国家之大事哉!故言事者虽合圣德,辄见掎夺。何者?其顽士暗于时权,安习所见,不知乐成,况可虑始,苟云率由旧章而已。其达者或矜名妒能,耻策非己,舞笔奋辞以破其义。寡不胜众,遂见摈弃,虽稷、契复存,犹将困焉。斯贤智之论所以常愤郁而不伸者也。

这首诗出自《汉纪》的卷五十三,是关于东汉时期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描述。诗中描述了当时京师干旱、任城和梁国遭遇饥荒,民不聊生的情况。接着提到了司徒张歆罢免,由光禄勋吴雄接任司徒一职。此外,还记述了北匈奴呼摐王入侵伊吾,并打败了伊吾司马毛恺的事件,以及敦煌太守马达派遣军队救援的行动。最后,诗中提到了武陵蛮叛乱的消息,以及司空胡广退休的消息。

诗的开头部分,“资治通鉴· 卷五十三 · 汉纪四十五”明确指出了这是一篇历史记录,旨在反映东汉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治理困境。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如京师干旱、饥荒、官员变动等,诗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危机。同时,诗中的“民相食”,生动地描绘了民众在极端贫困和困境中的悲惨生活,突显了政治腐败和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

诗歌中还提及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物行为。例如,“司徒张歆罢,以光禄勋吴雄为司徒”反映了东汉朝廷中的权力更迭和政治动荡。而“北匈奴呼摐王寇伊吾,败伊吾司马毛恺,攻伊吾屯城”则揭示了当时边疆冲突的严重性,以及对边疆安全的关注。

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展望。“诏百官举独行之士”显示了东汉朝廷试图通过选拔有能力的人才来改善政治状况的努力;而“涿郡举崔寔,诣公车,称病,不对策”则体现了一种个人选择,反映出当时人们面临的道德和责任困境。

该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它展示了东汉时期的混乱和挑战,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发展的趋势。

在赏析方面,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涉及政治、军事,还包括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因此,在解读时,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影响和塑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其次,要注意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例如,“京师旱”“任城、梁国饥”,这些词汇都直接关联到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而“司徒张歆罢,以光禄勋吴雄为司徒”则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通过深入解析这些关键词汇和典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最后,要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记载,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和人民的疾苦。因此,在赏析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

通过对诗中的历史事件、关键词汇和典故的详细分析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些事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发展的趋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