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陈留左原,为郡学生,犯法见斥,泰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馀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原纳其言而去。或有讥泰不绝恶人者,泰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其日,泰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泰尝举有道,不就,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徐稚以书戒之曰:“夫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泰感寤曰:“谨拜斯言,以为师表。”济阴黄允,以俊才知名,泰见而谓曰:“卿高才绝人,足成伟器,年过四十,声名著矣。然至于此际,当深自匡持,不然,将失之矣!”后司徒袁隗欲为从女求姻,见允,叹曰:“得婿如是,足矣。”允闻而黜遣其妻。妻请大会宗亲为别,因于众中攘袂数允隐慝十五事而去,允以此废于时。
资治通鉴 · 卷五十五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
陈留左原,为郡学生,犯法见斥,泰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馀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原纳其言而去。
或有讥泰不绝恶人者,泰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后事露,众人咸谢服焉。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泰尝举有道,不就,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
徐稚以书戒之曰:“夫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泰感寤曰:“谨拜斯言,以为师表。”
济阴黄允,以俊才知名,泰见而谓曰:“卿高才绝人,足成伟器,年过四十,声名著矣。然至于此际,当深自匡持,不然,将失之矣!”
后司徒袁隗欲为从女求姻,见允,叹曰:“得婿如是,足矣。”允闻而黜遣其妻。
妻请大会宗亲为别,因于众中攘袂数允隐慝十五事而去,允以此废于时。
赏析
1. 教育背景
- 教育理念:黄琼的教育理念非常独特,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例如,他教导学生要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这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中是非常罕见的。
- 教学方法:黄琼的教学方式也非常灵活,他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调整教学策略。如文中所述,当学生魏昭表现出色时,黄琼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 师生关系
- 师生互动:黄琼与学生的关系非常亲密,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心他们的品行和家庭情况。例如,当魏昭的母亲来吊丧时,黄琼亲自迎接并安排宴席接待。这种关怀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尊重。
- 情感纽带:通过这样的互动,黄琼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这些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 社会背景
- 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浮躁,许多家长和学者过于注重学生的学术成就而忽视了品德培养。然而,黄琼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为社会风气所动。
- 改革呼声:黄琼的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对教育价值观念的改革。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和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黄琼的教育实践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对于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