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功曹,南阳太守成瑨以岑晊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肃清朝府。滂尤刚劲,疾恶如仇。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资用为吏;滂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硃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于是二郡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
太学诸生三万馀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于是中外承风,竞以臧否相尚,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五十五 · 汉纪四十七
初,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译文】
最初,皇帝被封为蠡吾侯,在甘陵拜周福为师学习,后来登基后,提拔周福担任尚书。当时同郡的河南尹房植很有名气,当时的人们编了一首歌谣:“天下的准则,房伯武;因为老师而得到官位,周仲进。”两家的人相互嘲讽,各自聚集门徒,逐渐产生了隔阂。从这个时候开始,甘陵出现了南、北两派,结党营私的议论从此开始。汝南太守宗资任用范滂做功曹,南阳太守成瑨任岑晊为功曹,都让他们负责褒奖善行、纠正违法之事,整顿朝廷风气。范滂尤其刚强正直,憎恨坏人如同仇敌。范滂外甥李颂向来品行不端,中常侍唐衡让他去投靠宗资,宗资任命他做了小吏;范滂因此不去上任。宗资发怒,打了书佐朱零一顿,朱零抬起头说:“范滂清正廉明,今天我宁死也接受皮肉之苦,但范滂不能违背他的志向。”宗资才没有打下去。郡中中等以下的人都怨恨他。于是这两个郡就编了歌谣:“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太守宗资唯诺顺从;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只是闲坐长叹。”
太学的学生有三万多人,郭泰和颍川的贾彪是最出名的,与李膺、陈蕃、王畅经常相互褒奖。太学的学生们说:“天下的楷模,李元礼;不畏强权,陈仲举;全国俊杰,王叔茂。”于是朝廷内外都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争着根据善恶来评价人物,自公卿以下,没有人不怕范滂的贬评和指责,纷纷派人前来道歉并请求宽恕。
【注释】
- 资治通鉴:中国古代史学著作,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变迁。
- 初:开始的时候。
- 蠡吾侯:指封地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的小侯国。
- 受学:拜师。
- 陟(zhì):登,晋升。
- 尚书:古代官名,掌管文书、行政等事务。
- 乡人:同村的人。
- 钩盾:宫名,汉代皇宫中的一处建筑。
- 钩盾画工:宫中的画工。
- 方丈:古代对房屋的一种大小计量单位,此处泛指房间。
- 中常侍:宦官的高级职位。
- 南阳太守:东汉末年南阳郡的行政长官。
- 岑晊(xǐ):字文相,南阳郡宛县人。东汉末年群雄之一。
- 李颂:范滂的外甥。
- 中人以下:指平民百姓。
- 汝南太守:汝南郡的行政长官。
- 宗资:南阳太守。
- 南阳郡: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
- 弘农: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附近。
- 陈蕃:东汉末年的学者和官员,有名望。
- 王畅:东汉末年的学者和官员,有名望。
- 太学:汉代的最高学府,设在首都洛阳城内。
- 郭泰:东汉末年的大儒,以道德修养闻名。
- 颍川: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禹州一带。
- 贾彪: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和官员。
- 李膺:东汉末年的知名官员和学者,有名望。
- 陈蕃:东汉末年的知名官员和学者,有名望。
- 王畅:东汉末年的知名官员和学者,有名望。
- 贵贱贤愚:不论贫富贵贱、贤愚高低。
- 毁:诋毁。
- 许、蔡:许、蔡是指许劭、蔡邕两人,他们是《世说新语》中的两位著名人物,擅长品评人物。
- 臧否:指好坏、是非。
- 竞:争相。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东汉时期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的诗歌。诗中描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斗争。作者通过描绘范滂等人的品质、行为以及他们对政治的态度,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范滂等人的品质、行为以及他们对政治的态度。第二部分则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对善恶的评价方式。第三部分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貌和价值观的看法。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范滂为主角,描绘了他的品质、行为以及他对政治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对善恶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