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陈蕃、司空刘茂共谏,请瑨、质、超、浮等罪;帝不悦。有司劾奏之,茂不敢复言。蕃乃独上疏曰:“今寇贼在外,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臣寝不能寐,食不能饱,实忧左右日亲,忠言日疏,内患渐积,外难方深。陛下超从列侯,继承天位,小家畜产百万之资,子孙尚耻愧失其先业,况乃产兼天下,受之先帝,而欲懈怠以自轻忽乎!诚不爱己,不当念先帝得之勤苦邪!前梁氏五侯,毒遍海内,天启圣意,收而戮之。天下之议,冀当小平;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近习之权,复相扇结。小黄门赵津、大猾张泛等,肆行贪虐,奸媚左右。前太原太守刘质、南阳太守成瑨纠而戮之,虽言赦后不当诛杀,原其诚心,在乎去恶,至于陛下,有何悁悁!而小人道长,营惑圣听,遂使天威为之发怒,必加刑谪,已为过甚,况乃重罚令伏欧刀乎!又,前山阳太守翟超、东海相黄浮,奉公不桡,疾恶如仇,超没侯览财物,浮诛徐宣之罪,并蒙刑坐,不逢赦恕。览之从横,没财已幸;宣犯衅过,死有馀辜。昔丞相申屠嘉召责邓通,雒阳令董宣折辱公主,而文帝从而请之,光武加以重赏,未闻二臣有专命之诛。而今左右群竖,恶伤党类,妄相交构,致此刑谴,闻臣是言,当复啼诉。陛下深宜割塞近习与政之源,引纳尚书朝省之士,简练清高,斥黜佞邪。如是天和于上,地洽于下,休祯符瑞,岂远乎哉!”帝不纳。宦官由此疾蕃弥甚,选举奏议,辄以中诏谴却,长史以下多至抵罪,犹以蕃名臣,不敢加害。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中《汉纪四十七》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陈蕃在《资治通鉴》中提到了他与司空刘茂共同上奏皇帝,请求宽恕刘瓆、成瑨、翟超、黄浮等人的罪行。皇帝对此表示不悦,相关部门因此弹劾他们,而刘矩、刘茂则不敢再说什么。陈蕃独自上疏,表达了他的担忧和不满。他担心国家的外部安全和内部治理。陈蕃认为,虽然朝廷内外都有隐患,但他更关心内政,因为“家事急如星火,政事缓于泰山”。陈蕃认为,如果国家的内部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外部的敌人就会趁机发动进攻,从而导致国家陷入危机。他希望皇帝能够关注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它们。陈蕃在信中还提到了他个人的忧虑和不安。他表示自己寝食难安,因为“忧左右日亲,忠言日疏,内患渐积,外难方深”。他认为,皇帝身边的小人越来越多,忠诚的建议被忽视,导致内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外部的威胁也越来越紧迫。他希望皇帝能够警惕这些问题,不要放松警惕,否则将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陈蕃的这段话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深关切和忧虑。他提醒皇帝要重视内政,不要让小人得志;要倾听忠言,不要忽视忠臣的劝告;要警惕内部问题,不要让它们积累起来。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保持稳定和繁荣。他还强调了忠言的重要性,并提醒皇帝要珍惜这些忠臣的忠告。
《资治通鉴》中的《汉纪四十七》是一段关于陈蕃劝谏汉桓帝赦免刘鑥、成瑨、翟超、黄浮等人的奏章。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陈蕃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还展示了他作为一位忠诚的大臣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他通过上奏皇帝,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并希望能够得到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他的这段话对于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局势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