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节令汝南蔡衍、议郎刘瑜表救成瑨、刘质,言甚切厉,亦坐免官。瑨、质竟死狱中。瑨、质素刚直,有经术,知名当时,故天下惜之。岑晊、张牧逃窜获免。晊之亡也,亲友竞匿之;贾彪独闭门不纳,时人望之。彪曰:“传言‘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公孝以要君致衅,自遗其咎,至已不能奋戈相待,反可容隐之乎!”于是咸服其裁正。彪尝为新息长,小民困贫,多不养子;彪严为其制,与杀人同罪。城南有盗劫害人者,北有妇人杀子者。彪出案验,掾吏欲引南,彪怒曰:“贼寇害人,此则常理;母子相残,逆天违道!”遂驱车北行,案致其罪。城南贼闻之,亦面缚自首。数年间,人养子者以千数。曰:“此贾父所生也。”皆名之为贾。
河内张成,善风角,推占当赦,教子杀人。司隶李膺督促收捕,既而逢宥获免;膺愈怀愤疾,竟案杀之。成素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颇讯其占;宦官教成弟子牢修上书,告“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案经三府,太尉陈蕃却之曰:“今所案者,皆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此等犹将十世宥也,岂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不肯平署。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其辞所连及,太仆颍川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及陈寔、范滂之徒二百馀人。或逃遁不获,皆悬金购募,使者四出相望。陈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自往请囚。范滂至狱,狱吏谓曰:“凡坐系者,皆祭皋陶。”滂曰:“皋陶,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陈蕃复上书极谏,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其人,策免之。

下面是对《资治通鉴·卷五十五·汉纪四十七》的逐句翻译:

  • 诗句:资治通鉴·卷五十五·汉纪四十七
  • 译文:符节令汝南蔡衍、议郎刘瑜上表请求救援成瑨和刘质,言辞极为激烈,也因此被免职。成瑨和刘质最终死在狱中。成瑨和刘质为人刚直,有学识,当时名声很大,因此天下人都很惋惜他们。岑晊和张牧则逃脱并得以幸免。岑晊逃亡时,他的亲友都纷纷躲藏起来,但贾彪却闭门不纳,当时的人们都对他仰慕不已。贾彪曾为新息长,小民生活困难,很多人无法养子;贾彪严格规定,不养子的人与杀子者同罪。城南有盗贼劫夺伤害人命,北有妇人杀死儿子。贾彪外出办案,掾吏想要引向南边的盗贼,贾彪大怒道:“贼寇伤害他人,这是常理;母子相互残害,逆天违道!”于是驱车向北去,将盗贼绳之以法。城南的盗贼听说后,也当街自缚投案。几年间,人们开始养儿子的数以千计。人们说:“这是贾父所生的孩子。”这些人都称呼他们为贾子。河内张成精通风角,预测到将会有赦免之令,他教子杀人。司隶李膺督促抓捕,后来遇到赦免得以获释;李膺更加愤恨,最终将张成为案处死。张成一向凭借方术结交宦官,皇上也询问过他对风角的预测;宦官便教张成弟子牢修上书告发“李膺等人在太学结交游士,相互奔走,共同结成党派,诽谤朝廷,扰乱风俗”。于是天子震怒,下诏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大家都感到愤慨。经过三府审理,太尉陈蕃拒绝逮捕他们,他认为现在被控告的都是受到全国赞誉的忠臣良将,如果十世宥免他们都不为过,哪能没有罪名就收捕拷问呢!皇帝因此更加愤怒,下诏将李膺等人下放在黄门北寺狱,他们的供词牵连到的太仆颍川杜密、御史中丞陈翔以及陈寔、范滂等二百余人。有人逃亡不能捉拿,官府悬赏募捐,使者四处奔波相望。陈寔说:“我不入狱,众人无所依托。”于是亲自前往请囚。范滂到监狱,狱吏对他说:“凡是被判罪关押的人都要祭祀皋陶。”范滂说道:“皋陶古时是正直的大臣,知道我无罪,会向皇帝解释清楚,如果他有罪,祭祀又有何益!”大家从这番话里也停止了对他的拷打。陈蕃再次上书极力劝谏,皇帝忌讳其言切直,托以陈蕃并非辟召之人,于是策免了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司马光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公正的深刻理解。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