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党人狱所染逮者,皆天下名贤,度辽将军皇甫规,自以西州豪桀,耻不得与,乃自上言:“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问。杜密素与李膺名行相次,时人谓之李、杜,故同时被系。密尝为北海相,行春,到高密,见郑玄为乡啬夫,知其异器,即召署郡职,遂遣就学,卒成大儒。后密去官还家,每谒守令,多所陈托。同郡刘胜,亦自蜀郡告归乡里,闭门扫轨,无所干及。太守王昱谓密曰:“刘季陵清高士,公卿多举之者。密知昱以激己,对曰:“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今志义力行之贤而密达之,违道失节之士而密纠之,使明府赏刑得中,令问休扬,不亦万分之一乎!”昱惭服,待之弥厚。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五十五 · 汉纪四十七
时党人狱所染逮者,皆天下名贤,度辽将军皇甫规,自以西州豪桀,耻不得与,乃自上言:“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问。
【译文】
资治通鉴 · 卷五十五 · 汉纪四十七
当时被牵连进党人狱的,都是天下有名的贤才,度辽将军皇甫规,认为自己是西州的豪杰,但因为没能参与党争,所以自告奋勇地上书说:“我以前举荐了故大司农张奂,他是我的朋党。还有,我当年在输作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人上书控告我,他们是因我而成为朋党的,我应该受到惩罚。”朝廷知道后却没有处理。杜密素来与李膺名声相匹敌,人们称他们为“李杜”,所以他们同时被关押。杜密曾做过北海郡相,巡视春耕,到了高密,见到郑玄担任乡里的啬夫,看出他是不同寻常的人,就召他来担任郡职,并让他读书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学者。后来杜密辞官回乡,每次拜访太守县令,都多有陈情托付。同郡的刘胜,也是从蜀郡回来归隐于家乡,关门扫轨,没有干别的事。太守王昱对杜密说:“刘季陵是个清高之士,公卿们都推举他。我知道你是在激自己,回答说:‘刘胜位列大夫,受到上宾的礼遇,但他知道谁好却不肯推荐,谁坏也不说,隐藏自己的才能,就像寒蝉一样,这是罪人。如今志士义行的人才你举荐出来,违道失节的人你加以检举弹劾,使您的政绩得到适当的评价,美好的声誉得以发扬光大,这不是万分之一吗!’”王昱惭愧地服输了,对待杜密更加优厚了。
【注释】
资治通鉴: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
卷五十五:指的是资治通鉴的第五十五卷。
汉纪四十七:指的是汉朝的第四十七个年号。
党人狱:指的是东汉时期由宦官操纵的针对官僚士大夫的迫害性案件。
天下名贤:指的是全天下有名的贤才。
度辽将军: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边境的防御和外交事务。
西州豪桀:指的是西部地区的英雄豪杰。
附党:指与宦官集团结党营私,参与政治斗争。
左校:古代的一种刑罚,是指将囚犯押送到边远地区劳役。
太学生:指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
清高士:指的是品德高尚、不随波逐流的人。
公卿:指古代高级官员的尊称。
激己:用某种方式来激励自己。
位为大夫:指的是担任了大夫这一官职。
礼上宾:指的是受到上宾的款待。
隐情惜己:指的是隐瞒自己的情感和才能,以免被他人利用。
寒蝉:指的是秋天的蝉,因其声音凄厉而得名。
志义力行之贤:指的是有志向、讲义气、努力行动的人。
违道失节之士:指的是违背道德规范、失去节操的人。
明府:指的是对太守的美称。
赏刑得中:指的是赏罚公正合适。
令问休扬:指的是好的声誉得以传播。
万:指的是极多。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两位贤才杜密和刘胜的故事。杜密因直言不讳而被牵连入狱,但他并未因此而屈服或退缩,反而坚持正义,为贤良之人辩护,展现了其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念。他的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刘胜则是一个隐居山林的智者,他虽然身处乱世,但却能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被世俗所扰。他的这种行为让我们深感敬佩和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