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李膺等虽废锢,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希之者唯恐不及,更共相标榜,为之称号:以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硃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泰、范滂、尹勋、巴肃及南阳宗慈、陈留夏馥、汝南蔡衍、泰山羊陟为八顾,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张俭、翟超、岑晊、苑康及山阳刘表、汝南陈翔、鲁国孔昱、山阳檀敷为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度尚及东平张邈、王孝、东郡刘儒、泰山胡母班、陈留秦周、鲁国蕃向、东莱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及陈、窦用事,复举拔膺等;陈、窦诛,膺等复废。宦官疾恶膺等,每下诏书,辄申党人之禁。侯览怨张俭尤甚,览乡人硃并素佞邪,为俭所弃,承览意指,上书告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图危社稷,而俭为之魁。诏刊章捕俭等。冬,十月,大长秋曹节因此讽有司奏“诸钩党者故司空虞放及李膺、杜密、硃、荀翌、翟超、刘儒、范滂等,请下州郡考治。”是时上年十四,问节等曰:“何以为钩党?”对曰:“钩党者,即党人也。”上曰:“党人何用为恶而欲诛之邪?”对曰:“皆相举群辈,欲为不轨。”上曰:“不轨欲如何?”对曰:“欲图社稷。”上乃可其奏。或谓李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门生故吏并被禁锢。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未有录牒,不及于谴,毅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脱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

{ 在《后汉书·李膺传》中,“天下士大夫”因李膺、窦武等遭宦官陷害而高尚其道,不愿与朝廷同流合污。他们标榜为“八俊”、“八顾”、“八及”、“八厨”,以彰显自己的道德操守。 “八俊”指的是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寓;“八顾”包括郭泰、范滂、尹勋、巴肃、宗慈、夏馥、蔡衍和羊陟;“八及”是张俭、翟超、岑晊、苑康、刘表、陈翔、鲁国孔昱和山阳檀敷;“八厨”则是度尚和东平张邈、王孝、东郡刘儒、泰山胡母班、陈留秦周、鲁国蕃向、东莱王章。

东汉末年,太学生将敢于与宦官斗争的清流人物冠以“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称号,表示对宦官集团的蔑视和不满。

[12^] 东汉时期,士大夫们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清流人物称为“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

[13^] 这些称号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道德追求和社会理想,即通过个人的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社会现状。

[14^] 李膺等人被罢官后,士大夫们依然坚持他们的道德标准,不愿随波逐流。

[15^] 当时,士大夫们不仅在政治上保持独立,还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 虽然李膺等人在仕途上遭受挫折,但他们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们在政治之外寻找价值,通过道德实践来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17^] 当时的士大夫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社会风气,使他们的社会价值观得以传承和发展。

[18^] “八俊”等称号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才能的认可,也是对他们品德的高度赞誉。

[19^] 这些士大夫们在面对腐败和黑暗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底线。

[20^]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大夫们的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典范,激励着更多的人士效仿。

[21^] 士大夫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们对道德的执着追求,也展示了他们在艰难时期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通过对这些士大夫行为和称号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他们在东汉末年社会中的地位、影响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同时,这些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人们对于正义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