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督邮吴导受诏捕范滂,至征羌,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一县不知所为。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仲博者,滂弟也。龙舒君者,滂父龙舒侯相显也。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凡党人死者百馀人,妻子皆徙边,天下豪桀及儒学有行义者,宦官一切指为党人;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毒,其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其人以清白正直、敢于直言、不畏强权著称,在面对朝廷的高压政策时,他选择自行诣狱,并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句“吾今死节,乃义也。持节到北海拒命,宁死不屈;赤胆贯日,为国尽忠;慷慨就义,舍生取义”。
范滂的生平简介:
范滂生于东汉桓帝时期,是一个深受当时士人阶层敬仰的清廉官员。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行为和言论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孝子及官员典范,他的事迹被后人广泛传颂。
范滂自诣狱的抉择:
面对朝廷紧急逮捕的命令,范滂选择了自我牺牲的道路。他不仅没有选择逃避,反而直接前往官府报到,这一行为显示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范滂的决定并非出于轻率,而是基于他对个人信仰与责任的深刻理解。他深知一旦被捕,必将面临极大的生命危险,但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他的这种无畏精神,即使在今天看来仍令人动容。
范滂的这种选择,虽然最终导致了他生命的损失,但同时也成为了后世评价的一个标准。他以自己的生命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勇气,也为后世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范滂的故事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佳话,他的行为和言语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通过了解范滂的生平和自诣狱的抉择,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坚持正义和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