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申屠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彗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居二年,滂等果罹党锢之锅,唯蟠超然免于评论。
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属,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卓乎其不可及已!
庚子晦,日有食之。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诗句解读:
- 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申屠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彗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
- 翻译:范滂等人公开批评政治问题,从高级官员到平民都表现出敬意,许多学生羡慕这种风气,认为这将是文治复兴的开始,并认为隐士可以重新被使用。申屠蟠独自感叹道:“过去在战国时期,学者们随意评论国家大事,一些国家的君主甚至亲自跟随引导,最终导致了一场毁灭性的后果,这确实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情况。”
- 注释:非讦朝政:公开批评政治问题。折节下之:表现出尊敬和谦卑的态度。慕其风:羡慕这种风气。以为文学将兴:认为文化复兴即将到来。处士复用:认为隐士可以被重新利用。
- 译文:
- 天下政治清明时,君子可以在朝廷中受到赞扬,以纠正小人的过错,但没有人敢不服从;当天下政治黑暗时,君子会保持沉默,以避免小人的祸害,但仍难以幸免。当党人在混乱的时代出现时,他们并不处于高位,而四海之内动荡不安,他们试图用言辞来拯救,判断人物的好坏,激浊扬清,撩拨毒蛇的头,践踏老虎和狼的脚,以至于自身遭受淫刑的惩罚,灾祸牵连朋友,士人灭绝,国家随之灭亡,这不是多么令人悲伤吗?只有郭泰既明智又聪明,能够保护他自己,申屠蟠看到了事情的紧急情况就采取行动,不需要等待一整天,他的行为确实非常出色,无法企及!
- 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状况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安危的担忧。通过对比战国时代的混乱与现代社会的政治黑暗,诗人强调了隐士在社会动荡中的作用。诗中还展示了申屠蟠的远见卓识和敏锐洞察力,他预见了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并采取了行动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伤害。
- 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公正和道德原则的追求。通过描述范滂等人的行为和申屠蟠的独立思考,诗人传达了一种对于正直和正义的尊重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在社会中角色的深刻理解,即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兴衰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