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泰闻党人已死,私为之恸曰:“《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汉室灭矣,但未知‘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耳!”泰虽好臧否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能处浊世而怨祸不及焉。
张俭亡命困迫,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就席曰:“张俭负罪亡命,笃岂得藏之!若审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宁宜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专取仁义!”笃曰:“今欲分之,明廷载半去矣。”钦叹息而去。笃导俭经北海戏子然家,遂入渔阳出塞。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连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俭与鲁国孔褒有旧,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后事泄,俭得亡走,国相收褒、融送狱,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书竟坐褒。及党禁解,俭乃还乡里,后为卫尉,卒,年八十四。夏馥闻张俭亡命,叹曰:“孽自己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剪须变形,入林虑山中,隐姓名,为冶家佣,亲突烟炭,形貌毁瘁,积二三年,人无知者。馥弟静载缣帛追求饷之,馥不受曰:“弟奈何载祸相饷乎!”党禁未解而卒。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资治通鉴 · 卷五十六 · 汉纪四十八    
郭泰闻党人已死,私为之恸曰:“《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汉室灭矣,但未知‘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耳!”泰虽好臧否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能处浊世而怨祸不及焉。    
    
译文:    
郭泰得知党人已经死去的消息,私下为他哀悼说:“《诗经》中写到:‘人们的离去让国家衰败。’汉朝灭亡了,但是我不知道‘仰望乌鸦栖息的地方,该去到谁家’啊!”郭泰虽然擅长评论人物的好坏,但不发表危言或进行深刻的评论,因此能在混乱的世道中避免灾祸。    

注释

  • 《诗经》:“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 郭泰(?-168年),东汉末年官吏,字林宗。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他性格豪爽,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不畏强权。他曾担任过太尉、司徒等官职,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成为了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 “瞻乌爰止,于谁之屋”出自《诗经》中的“瞻彼淇奥”,意为乌鸦停留在何处,该去到谁家。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失去亲人或朋友时的悲痛之情,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忧虑和迷茫。
  • 郭泰虽然擅长评论人物的好坏,但不发表危言或进行深刻的评论,因此能在混乱的世道中避免灾祸。这表明郭泰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能够正确判断形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各种挑战。同时,这也展现了他对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民福祉的关注。

赏析
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著名人物郭泰所作。郭泰是一位正直的官员,他关注时事,关心民生。当得知党人已经死去的消息时,他深感惋惜,并为这些人的命运感到悲哀。然而,他也看到了汉朝的衰败,并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在这首诗中,郭泰以《诗经》中的一句“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开头,表达了他对汉朝灭亡的担忧。接着,他引用了另一句诗“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认为乌鸦的停歇之地是不确定的,暗示了人们的命运难以预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困境和不确定性。

尽管郭泰在诗歌中表达了深切的哀伤,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陷入消极的情绪中。相反,他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和远见,指出虽然汉朝已经灭亡,但自己仍可以为国家的未来做出贡献。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体现了郭泰作为一位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它展示了郭泰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