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甲寅,葬桓思皇后于宣陵。
有人书硃雀阙,言:“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忠言者。”诏司隶校尉刘猛逐捕,十日一会。猛以诽书言直,不肯急捕。月馀,主名不立;猛坐左转谏议大夫,以御史中丞段颎代之。颎乃四出逐捕,及太学游生系者千馀人。节等又使颎以它事奏猛,论输左校。
初,司隶校尉王寓依倚宦官,求荐于太常张奂,奂拒之,寓遂陷奂以党罪禁锢。奂尝与段颎争击羌,不相平,颎为司隶,欲逐奂归敦煌而害之;奂奏记哀请于颎,乃得免。
初,魏郡李暠为司隶校尉,以旧怨杀扶风苏谦;谦子不韦瘗而不葬,变姓名,结客报仇。暠迁大司农,不韦匿于谕廥中,凿地旁达暠之寝室,杀其妾并小儿。暠大惧,以板藉地,一夕九徙。又掘暠父冢,断取其头,标之于市。暠求捕不获,愤恚,呕血死。不韦遇赦还家,乃葬父行丧。张奂素睦于苏氏,而段颎与暠善,颎辟不韦为司隶从事,不韦惧,称病不诣。颎怒,使从事张贤就家杀之,先以鸩与贤父曰:“若贤不得不韦,便可饮此!”贤遂收不韦,并其一门六十馀人,尽诛之。

《资治通鉴·卷五十七·汉纪四十九》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汉安帝延光四年的史事。诗中描绘了秋季的一个场景,七月甲寅日,东汉皇帝桓思皇后被安葬于宣陵。具体如下:

  1. 诗句释义
  • “秋,七月,甲寅”:这句描述了发生事件的时间和月份。在古代中国,七月被视为夏季结束和秋季开始的时期,甲寅则指的是具体的日期。
  • “葬桓思皇后于宣陵”:直接点明了事件的核心内容,即桓思皇后的葬礼。宣陵是东汉时期的一个皇家陵墓,此事件发生于此地。
  1. 译文解析
  • “有人书朱雀阙,言”:这里提到了有人在朱雀门外书写诽谤性的字句。朱雀是汉代宫殿建筑的一种装饰,象征皇权,而朱雀门则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 “言:“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忠言者。”:描述了一次政治事件,宦官曹节和王甫联合杀害了窦太后,朝廷中的大臣们只是装样子,没有提出任何有用的建议或批评。
  1. 关键词注解
  • “天下大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混乱状态,宦官掌握大权,导致朝政混乱。
  • “曹节、王甫”:指宦官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政治操作,对窦太后等重要人物进行了陷害。
  • “公卿皆尸禄”:形容官员们只是形式上存在,实际上并无实际作为。
  • “无忠言者”:强调了当时社会中缺乏正直直言的批评声音,政治氛围极为闭塞。
  1. 历史背景
  • 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政治腐败严重,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疾苦。
  • 宦官与外戚的斗争:宦官和外戚之间的斗争激烈,宦官试图通过打击外戚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斗争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1. 个人感悟与反思
  •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东汉末年的政治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和直言的渴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直言不讳的人往往被视为异类,甚至遭受迫害。这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即在权力面前,真理往往难以为人所接受。同时,这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问题: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有敢于直言、勇于担当的精神,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对《资治通鉴·卷五十七·汉纪四十九》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看到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黑暗一面,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正直和勇气,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