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命议郎蔡邕为古文、篆、隶三体书之,刻石,立于太学门外,使后儒晚学咸取正焉。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
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昏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幽、冀二州久缺不补。蔡邕上疏曰:“伏见幽、冀旧壤,铠、马所出,比年兵饥,渐至空耗。今者阙职经时,吏民延属,而三府选举,逾月不定。臣怪问其故,云避三互。十一月有禁,当取二州而已。又,二州之士或复限以岁月,狐疑迟淹,两州悬空,万里萧条,无所管系。愚以为三互之禁,禁之薄者。今但申以威灵,明其宪令,对相部主,尚畏惧不敢营私;况乃三互,何足为嫌!昔韩安国起自徒中,硃买臣出于幽贱,并以才宜,还守本邦,岂复顾循三互,系以末制乎!臣愿陛下上则先帝,蠲除近禁,其诸州刺史器用可换者,无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朝廷不从。
资治通鉴 · 卷五十七 · 汉纪四十九
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命议郎蔡邕为古文、篆、隶三体书之,刻石,立于太学门外。碑始立,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昏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幽、冀二州久缺不补。
蔡邕上疏曰:“伏见幽、冀旧壤,铠、马所出。比年兵饥,渐至空耗。今者阙职经时,吏民延属,而三府选举,逾月不定。臣怪问其故,云避三互。”十一月有禁,当取二州而已。又,二州之士或复限以岁月,狐疑迟淹,两州悬空,万里萧条,无所管系。愚以为三互之禁,禁之薄者。今但申以威灵,明其宪令,对相部主,尚畏惧不敢营私;况乃三互,何足为嫌!昔韩安国起自徒中,硃买臣出于幽贱,并以才宜,还守本邦。岂复顾循三互,系以末制乎!臣愿陛下上则先帝,蠲除近禁。其诸州刺史器用可换者,无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朝廷不从。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展现了东汉时期,蔡邕在政治斗争中的立场和行动。他通过上书皇帝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于官员选拔制度的批评。他认为当时的选举制度过于保守,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发展。同时,他也强调了官员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而非仅仅依赖于家族背景或个人关系。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具有争议性的。然而,由于蔡邕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这也反映出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这段历史也展示了东汉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朝廷试图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另一方面,民众却因为战争、饥荒等社会问题而感到不满和焦虑。这种矛盾和冲突在历史上是常见的现象,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动力。
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政治环境,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