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光曰:叔向有言:“国将亡,必多制。”明王之政,谨择忠贤而任之,凡中外之臣,有功则赏,有罪则诛,无所阿私,法制不烦而天下大治。所以然者何哉?执其本故也。及其衰也,百官之任不能择人,而禁令益多,防闲益密,有功者以阂文不赏,为奸者以巧法免诛,上下劳扰而天下大乱。所以然者何哉?逐其末故也。孝灵之时,刺史、二千石贪如豺虎,暴殄烝民,而朝廷方守三互之禁。以令视之,岂不适足为笑而深可为戒哉!
封河间王建孙佗为任城王。
夏,四月,郡、国七大水。
五月,丁卯,赦天下。
延陵园灾。
鲜卑寇幽州。
六月,弘农、三辅螟。
于窴王安国攻拘弥,大破之,杀其王。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各发兵辅立拘弥侍子定兴为王,人众裁千口。
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五年(丙辰,公元一七六年)

资治通鉴·卷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臣光曰:叔向有言:“国将亡,必多制。”明王之政,谨择忠贤而任之,凡中外之臣,有功则赏,有罪则诛,无所阿私,法制不烦而天下大治。所以然者何哉?执其本故也。等到衰败之时,百官之任不能精选人材,而禁令益多,防闲益密,有功者以阂文不赏,为奸者以巧法免诛,上下劳扰而天下大乱。所以然者何哉?逐其末故也。孝灵之时,刺史、二千石贪如豺虎,暴殄烝民,而朝廷方守三互之禁。以令视之,岂不适足为笑而深可为戒哉!

封河间王建孙佗为任城王。
夏,四月,郡、国七大水。
五月,丁卯,赦天下。
延陵园灾。
鲜卑寇幽州。
六月,弘农、三辅螟。
于窴王安国攻拘弥,大破之,杀其王。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各发兵辅立拘弥侍子定兴为王,人众裁千口。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古代史书,它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东汉末年的整个历史时期,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汉纪四十九”记载了东汉灵帝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本文通过解读这一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动态,以及这些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文章开始于东汉灵帝元年(公元一七八年)春季,皇帝车驾上原陵,这是古代帝王进行祭祀的仪式,表明皇帝对祖先的尊重和敬畏之情。然而,司徒掾陈留蔡邕认为,古代并不实行墓祭,但朝廷仍然保持着上陵的礼仪,这体现了孝明皇帝至孝恻隐之心,不易改变。这表明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文化多样性。

文章描述了太傅胡广的逝世,他历经六帝,历任六位皇帝的官职,任职时间均不满一年即被提拔。他的辟门多天下名士,与故吏陈蕃、李咸并为三司。这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风气和人才选拔的机制。

文章转入东汉灵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文中指出,当国家将亡时,往往会出现许多规章制度,而明君的治理则在于能否谨慎地选择忠诚贤能的人来担任重要职务。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法律法规繁杂,国家也能达到大治的状态。反之,当国家走向衰落时,由于官员选拔的不当,会导致法令增多、权力分散,使得有能力的人因法律束缚而无法得到应有的奖励,奸佞之徒则因为巧妙的法律得以逃脱惩处,导致上下混乱、天下大乱。这种对比揭示了政治体制的重要性和法治的必要性。

文章描述了河间王建的孙子佗被封为任城王的事件。这一事件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反映了当时皇权对地方势力的掌控以及对宗室成员的重视和维护。

通过对“汉纪四十九”中的相关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东汉灵帝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