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癸亥,赦天下。
益州郡夷反,太守李颙讨平之。
大雩。
五月,太尉陈耽罢,以司空许训为太尉。
闰月,永昌太守曹鸾上书曰:“夫党人者,或耆年渊德,或衣冠英贤,皆宜股肱王室,左右大猷者也;而久被禁锢,辱在涂泥。谋反大逆尚蒙赦宥,党人何罪,独不开恕乎!所以灾异屡见,水旱荐臻,皆由于斯。宜加沛然,以副天心。”帝省奏,大怒,即诏司隶、益州槛车收鸾,送槐里狱,掠杀之。于是诏州郡更考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在位者,悉免官禁锢,爰及五属。
六月,壬戌,以太常南阳刘逸为司空。
秋,七月,太尉许训罢。以光禄勋刘宽为太尉。
冬,十月,司徒袁隗罢;十一月,丙戌,以光禄大夫杨赐为司徒。
是岁,鲜卑寇幽州。
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六年(丁巳,公元一七七年)
《资治通鉴》·卷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夏,四月,癸亥,赦天下。 益州郡夷反,太守李颙讨平之。 大雩。 五月,太尉陈耽罢,以司空许训为太尉。 闰月,永昌太守曹鸾上书曰:“夫党人者,或耆年渊德,或衣冠英贤,皆宜股肱王室,左右大猷者也,而久被禁锢,辱在涂泥。谋反大逆尚蒙赦宥,党人何罪,独不开恕乎!所以灾异屡见,水旱荐臻,皆由于斯。宜加沛然,以副天心。”帝省奏,大怒,即诏司隶、益州槛车收鸾,送槐里狱,掠杀之。 六月,壬戌,以太常南阳刘逸为司空。 秋,七月,太尉许训罢,以光禄勋刘宽为太尉。 冬,十月,司徒袁隗罢;十一月,丙戌,以光禄大夫杨赐为司徒。 此岁,鲜卑寇幽州。
诗句翻译:
- “夏,四月,癸亥,赦天下”:夏季的第四个月,癸亥日,皇帝下令赦免了全国的所有罪行。
- “益州郡夷反”:益州的郡民起来造反。
- “大雩”:古代的一种祈求降雨的传统活动。
- “五月,太尉陈耽罢”:在五月,原太尉陈耽被罢免。
- “闰月,永昌太守曹鸾上书”:在闰月,永昌郡的太守曹鸾向皇帝上书。
- “大逆尚蒙赦宥”和“灾异屡见”:指那些犯下重大罪行的人,虽然有罪,但仍然获得宽恕和免除处罚。
- “宜加沛然”与“副天心”:应给予更多恩惠以响应上天的意志。
译文:
夏季的第四个月,癸亥日,孝灵皇帝下令赦免了全国所有囚犯的死罪。益州郡的郡民起来反抗,太守李颙将他们讨伐并平定。为了祈求雨水,举行了大型的祭天仪式(大雩)。五月,原太尉陈耽被撤职,由司空许训接任。闰月,永昌郡的太守曹鸾向皇帝上书说:“那些被指控为党人的人中,有的年纪已高,有的智慧卓越,有的出身显赫,他们都应该是国家的重要支持者,辅助朝廷制定正确的方针。然而他们却长期被禁锢,甚至被诬陷为罪犯,谋反和大逆的行为都受到宽恕,这些人有什么错呢?为什么不能对他们宽大处理呢?因此各种灾难和不祥的预兆接连发生,连年遭受水灾和旱灾。这都是因为他们的缘故。应该对他们更加宽厚和怜悯,以表达上天的意愿。”皇帝看到奏书后非常愤怒,立即下令将曹鸾逮捕并送往槐里监狱,严刑拷打后杀害了他。于是皇帝下诏让各州郡重新审查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等官员在位的情况,所有的都被免去官职并进行禁锢,甚至包括他们的亲属。
注释:
- 夏季:季节名,指农历的夏季。
- 四月:农历月份名称,表示农历四月。
- 癸亥:地支的第十个组合,也代表这一天。
- 大赦天下:宣布释放所有人的罪名。
- 益州郡夷反:益州郡的百姓造反。
- 党人:指的是一些因被怀疑结党营私而被定罪的人。
- 久被禁锢:长时间被禁止行动。
- 谋反大逆:指严重的叛乱或反叛行为。
- 社稷:国家的根基。
- 灾异屡见:指连续发生的异常事件。
赏析:
本诗反映了汉末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宦官和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腐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作者司马光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见解和公正评价。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分析,他试图揭示出当时政治黑暗、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从而呼吁统治者能够采取更开明的政策来治理国家,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诗中提到的各种政治事件和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对立和矛盾。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诗人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政治现状,还表达了对政治清明的期望。这也体现了司马光作为历史学家的责任和使命,即通过记录历史来警醒后人珍惜和平稳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