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郎蔡邕对曰:“臣伏思诸异,皆亡国之怪也。天于大汉殷勤不已,故屡出祅变以当谴责,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今蜺堕、鸡化,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赵娆,贵重天下,谗谀骄溢,续以永乐门史霍玉,依阻城社,又为奸邪。今道路纷纷,复云有程大人者,察其风声,将为国患;宜高为堤防,明设禁令,深惟赵、霍,以为至戒。今太尉张颢,为玉所进;光禄勋伟璋,有名贪浊;又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并叨时幸,荣富优足;宜念小人在位之咎,退思引身避贤之福。伏见廷尉郭禧,纯厚老成;光禄大夫桥玄,聪达方直;故太尉刘宠,忠实守正;并宜为谋主,数见访问。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委任责成,优劣已分,不宜听纳小吏,雕琢大臣也,又,尚方工技之作,鸿都篇赋之文,可且消息,以示惟优。宰府孝廉,士之高选,近者以辟召不慎,切责三公,而今并以小文超取选举,开请托之门,违明王之黄,众心不厌,莫之敢言。臣愿陛下忍而绝之,思惟万机,以答天望。圣朝既自约厉,左右近臣亦宜从化,人自抑损,以塞咎戒,则天道亏满,鬼神福谦矣。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愿寝臣表,无使尽忠之吏受怨奸仇。”章奏,帝览而叹息。因起更衣,曹节于后窃视之,悉宣语左右,事遂漏露。其为邕所裁黜者,侧目思报。初,邕与大鸿胪刘命素不相平,叔父卫尉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有隙。球即中常侍程璜女夫也。璜遂使人飞章言“邕、质数以私事请托于郃,郃不听。邕含隐切,志欲相中。”于中诏下尚书召邕诘状。邕上书曰:“臣实愚戆,不顾后害,陛下不念忠臣直言,宜加掩蔽,诽谤卒至,便用疑怪。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馀荣,恐陛下于此不复闻至言矣!”于是下邕、质于雒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河南吕强愍邕无罪,力为伸请。帝亦更思其章,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钅甘,徙朔钳方,不得以赦令除。”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由是得免。
资治通鉴·卷五十七 · 汉纪四十九蔡邕对张颢的批评
- 蔡邕简介
- 蔡邕,字鸿都,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书法家。
- 蔡邕上书事件概述
- 蔡邕因反对张颢而被召至洛阳,上书指出宦官与外戚专权的危害以及皇帝应谨慎言行。
- 蔡邕观点解析
- 蔡邕认为,皇帝应效仿古代圣贤,以身作则,保持清廉,避免成为奸佞之人利用的对象。
- 张颢回应及事件结果
- 张颢对蔡邕的指责表示不满,但最终未采取严厉措施处理蔡邕。
- 社会反响与影响
- 此事件引发了朝臣间的权力斗争,并对后世的政治生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蔡邕政治生涯回顾
- 在被贬为议郎后,蔡邕继续关注时政,积极参与朝政讨论,提出改革建议。
- 蔡邕个人品质评价
- 他的高尚品德和正直性格使他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 蔡邕与当时社会的关联
- 作为一位文学家、音乐家和书法家,蔡邕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 蔡邕与宦官的斗争
- 他在与宦官的斗争中展现了勇气和智慧,尽管面临巨大压力,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
- 蔡邕与皇帝的关系
- 尽管受到排挤和政治上的压力,蔡邕始终忠诚于自己的职责,维护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