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牧刘虞到部,遣使至鲜卑中,告以利害,责使送张举、张纯首,厚加购尝。丘力居等闻虞至,喜,各遣译自归。举、纯走出塞,馀皆降散。虞上罢诸屯兵,但留降虏校尉公孙瓚,将步骑万人屯右北平。三月,张纯客王政杀纯,送首诣虞。公孙瓚志欲扫灭乌桓,而虞欲以恩信招降,由是与瓚有隙。
夏,四月,丙子朔,日有食之。
太尉马日磾免;遣使即拜幽州牧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
蹇硕忌大将军进,与诸常侍共说帝遣进西击韩遂;帝从之。进阴知其谋,奏遣袁绍收徐、兗二州兵,须绍还而西,以稽行期。
初,帝数失皇子,何皇后生子辩,养于道人史子眇家,号曰“史侯”。王美人生子协,董太后自养之,号曰“董侯”。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欲立协,犹豫未决。会疾笃,属协于蹇硕。丙辰,帝崩于嘉德殿。硕时在内,欲先诛何进而立协,使人迎进,欲与计事;进即驾往。硕司马潘隐与进早旧,迎而目之。进惊,驰从儳道归营,引兵入屯百郡邸,因称疾不入。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年十四。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皇弟协为渤海王。协年九岁。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 原文:资治通鉴 · 卷五十九 · 汉纪五十一
- 译文:幽州牧刘虞到部,派遣使者到鲜卑中,告知他们利害关系,要求将张举、张纯的首级送还,并给予丰厚的赏赐。丘力居等人得知刘虞到来,欣喜若狂,分别派遣译员回去归降。张举和张纯从塞外逃出,其余的人则投降解散。刘虞撤销了各屯兵,只留下投降的俘虏校尉公孙瓒,率领步兵骑兵万人驻扎在右北平。三月,张纯的门客王政杀死张纯,并将首级献给刘虞。公孙瓒一心想要消灭乌桓,而刘虞却打算通过恩信来招降,因此与公孙瓒产生了裂痕。
- 赏析:
- 刘虞的策略:刘虞采取的是安抚和招降的政策,通过释放张纯等俘虜的性命来缓和紧张的关系。这一策略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
- 公孙瓒的野心:公孙瓒虽然心怀大志,但最终选择了与刘虞保持距离,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击败刘虞。
- 张纯的背叛:张纯的背叛反映了当时北方边境的复杂局势,也展示了刘虞政策的影响力和效果。
- 王政的行动:王政的行为不仅显示了他的忠诚,也显示了他对形势的判断——只有投降才是唯一明智的选择。这也反映了当时边疆民族之间的复杂互动。
- 公孙瓒的孤立:由于公孙瓒与刘虞的矛盾,他失去了与其他势力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可能性。
- 相关事件分析:
- 赦免天下:这一行动显示了刘虞在政治上的一种策略,即通过释放政治犯来获得民心,增强统治基础。
- 紫宫星孛:紫宫星孛是古代天文学上的记录,可能预示着某种不祥之兆,也可能象征着政治上的变动或动荡。
- 王国围攻陈仓:这一事件表明,边疆地区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需要持续关注和应对。
- 人物介绍:
- 刘虞:作为当时的幽州牧,刘虞具有相当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他的统治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稳定和发展。
- 王政:张纯的门客,他的忠诚和行动展现了个人在政治斗争中的选择和立场。
- 政治背景:
- 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各种政治力量的冲突和博弈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 边疆地区的安全:边疆地区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如何处理好边疆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 战略意义:
- 政治策略的应用:刘虞的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多民族共处的边疆地区,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 文化影响:
- 《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资治通鉴》作为一部记录东汉历史的重要文献,其内容的详实和准确为后世学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中国古代的天文记录:通过对天文记录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解释,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刘虞的智慧和政治手腕,也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复杂局势和民族关系的重要性。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