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雒中无知者。俄而进及递苗部曲皆归于卓,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卓兵于是大盛。乃讽朝廷,以久雨,策免司空刘弘而代之。
初,蔡邕徙朔方,会赦得还。五原太守王智,甫之弟也,奏蔡邕谤讪朝廷;邕遂亡命江海,积十二年,董卓闻其名而辟之,称疾不就。卓怒,詈曰:“我能族人!”邕惧而应命,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为侍中。
董卓谓袁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欲立之,为能胜史侯否?人有小智大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刘氏种不足复遗!”绍曰:“汉家君天下四百许年,恩泽深渥,兆民戴之。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公欲废嫡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卓按剑叱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引佩刀,横揖,径出。卓以新至,见绍大家,故不敢害。绍县节于上东门,逃奔冀州。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汉纪五十一
董卓之乱是东汉末年一场重大的内乱,其发端于董卓因小智而引发的一系列军事和政治动作。董卓,字仲颖,原为凉州边地的一个小军阀,凭借战功迅速崛起,最终成为朝廷内外皆惧的强大人物。他利用自己手中的军力和政治影响力,逐步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
在董卓初入洛阳时,由于兵力不足,他不得不采取低调行事的策略。尽管如此,他的野心并未因此收敛,反而更加膨胀。他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巩固和扩展自己的势力。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他对吕布的支持以及与袁绍的联合。这些行动不仅显示了董卓的政治手腕,也暴露了他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
董卓的专权导致了朝政混乱,民间苦不堪言。他对朝臣的苛刻政策和对百姓的压迫使得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全国性的反抗运动。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是对董卓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当时整个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一次深刻挑战。
董卓之乱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政变,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衰落与变革。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东汉末年的动荡不安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