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午,张让、段珪等困迫,遂将帝与陈留王数十人步出谷门,夜,至小平津,六玺不自随,公卿无得从者,唯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夜至河上。贡厉声质责让等,且曰:“今不速死,吾将杀汝!”因手剑斩数人。让等惶怖,叉手再拜,叩头向帝辞曰:“臣等死,陛下自爱!”遂投河而死。贡扶帝与陈留王夜步逐萤光南行,欲还宫,行数里,得民家露车,共乘之,至雒舍止,辛未,帝独乘一马,陈留王与贡共乘一马,从雒舍南行,公卿稍有至者。董卓至显阳苑,远见火起,知有变,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帝在北,因与公卿往奉迎于北芒阪下。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群公谓卓曰:“有诏却兵。”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遂有废立之意。是日,帝还宫,赦天下,改光熹为昭宁。失传国玺,馀玺皆得之。以丁原为执金吾。骑都尉鲍信自泰山募兵适至,说袁绍曰:“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乃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信乃引兵还泰山。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该诗通过叙述东汉末年的一段重要历史,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乱,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深刻的政治思想和对历史变迁的关注。

从诗的原文来看,它记录了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庚午,张让、段珪等困迫,遂将帝与陈留王数十人步出谷门,夜,至小平津,六玺不自随,公卿无得从者。”这段描述揭示了宦官张让等人如何逼迫汉灵帝和陈留王仓皇逃离洛阳,而当时的政权动荡和宫廷危机已经达到了顶峰。这种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汉末乱世的局面,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不稳定的深刻忧虑。

从译文的角度来看,诗句被翻译成了流畅、易懂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不熟悉汉代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翻译有助于他们把握诗歌所表达的历史背景和情感色彩。例如,“公卿无得从者”一句的译文是“公卿大臣都无法跟随”,这不仅传达了当时宫廷中权力真空的状态,也让人感受到了当时朝政的混乱和无助。

这首诗中的关键词“六玺”在原文中指的是皇帝的玉玺,这是皇帝手中最重要的权力象征之一。然而,当这些玺绶被迫离开皇宫时,整个朝廷的权威也随之动摇。这一点在译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一事件的严重性及其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诗中还提到了董卓的出现和他的野心,以及他最终导致汉献帝和陈留王逃亡的情景。这一段历史在《资治通鉴》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东汉末年的政权更迭。通过对这一段的描述,可以了解到董卓是如何一步步控制局势,甚至威胁到汉朝统治的根基。

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次对当时政治状况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东汉末年的具体事件,还可以从中体会到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冲突,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和选择。因此,《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不仅是一本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