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召卓使将兵诣京师。侍御史郑泰谏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宜在速决。”尚书卢植亦言不宜召卓,进皆不从。泰乃弃官去,谓荀攸曰:“何公未易辅也。”进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皆泰山人,进使还乡里募兵;并召工郡太守桥瑁屯成皋,使武猛都尉丁原将数千人寇河内,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董卓闻召,即时就道,并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支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今臣辄鸣钟鼓如雒阳,请收让等以清奸秽!”太后犹不从。何苗谓进曰:“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贪贱依省内以致富贵,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卓至渑池,而进更狐疑,使谏议大夫种邵宣诏止之。卓不受诏,遂前至河南;邵迎劳之,因譬令还军。卓疑有变,使其军士以兵胁邵。邵怒,称诏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劭,暠之孙也。
翻译:何进召董卓使将兵诣京师
赏析:
- 人物背景
- 何进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因不满朝中宦官专权而策划诛杀。他召董卓进京的目的主要是想借助董卓的力量清除朝中的奸佞宦官。董卓,一个出身低微的宦官,在何进的提拔下逐渐崛起,成为掌控朝政的关键人物。
- 事件经过
- 何进决定召董卓进京,但遭到了侍御史郑泰的强烈反对。郑泰认为董卓性格刚烈且野心勃勃,如果让他掌握朝政大权,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地追求个人利益,危及朝廷安全。因此,何进最终决定不召董卓进京。
- 董卓闻讯后立即启程,并在途中上书,表达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和决心。他认为朝中宦官张让等人已经严重扰乱了国家秩序,自己将以武力清除这些奸佞之徒,恢复国家的清明与稳定。
- 历史影响
- 虽然此次行动最终未能成功,但董卓的行动却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的强硬态度和对朝政的控制意图,使得当时的朝政更加动荡不安。这一事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激化的现状,为后来的三国时期埋下了伏笔。
- 成语应用
- “按兵不动”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董卓的兵力部署。当太后仍然犹豫不决时,董卓果断采取行动,派遣军队前往京城,显示了他的决心和勇气。这种不畏强权、敢于行动的精神,成为了后世评价董卓的重要依据。
董卓的进京行动虽然未果,但他的坚决态度和对朝政的影响力,无疑给当时的东汉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到古代中国的政治斗争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