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癸酉,卓大会百寮,奋首而言曰:“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公卿以下皆惶恐,莫敢对。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事!”坐者震动,尚书卢植独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馀,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罢坐。将杀植,蔡邕为之请,议郎彭伯亦谏卓曰:“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植遂逃隐于上谷。卓以废立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
甲戌,卓复会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卓又议:“太后踧迫永乐宫,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乃迁太后于永安宫。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丙子,卓鸩杀何太后,公卿以下不布服,会葬,素衣而已。卓又发何苗棺,出其尸,支解节断,弃于道边,杀苗母舞阳君,弃尸于苑枳落中。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九月癸酉,董卓召集百官大会,他激昂地发表言论:“皇帝昏庸软弱,不能胜任宗庙祭典和天下治理的大任。现在我想效仿伊尹、霍光的做法,改立陈留王为天子,你怎么看?”公卿以下官员都感到非常惶恐,没有人敢回应。董卓又强硬地说道:“以前霍光定下策略,延年手持宝剑。有谁敢阻挠这个大计,就用军法处置!”在座的人都被震住了,尚书卢植只是说:“过去太甲即位不明智,昌邑王犯下了上千的罪行,所以才有了废立之事。如今皇上正值壮年,行事没有过失德行,与前事不可同日而语。”董卓大怒,于是停止会议。将要杀卢植时,蔡邕为他求情,议郎彭伯也劝说董卓道:“卢尚书是海内有名的大儒,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先杀了他,天下人都会震惊恐惧。”董卓这才作罢,但只免去了卢植的官职,卢植随后逃到上谷躲藏起来。董卓拿废立之事去问太傅袁隗,袁隗回复同意。
十月甲午,董卓再次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并强行逼迫太后策立少帝为皇帝,说:“皇帝在丧期期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孝子之心,其仪态也不像个君王。现在废了他,立陈留王为帝。”袁隗解下少帝的玺绶,交给陈留王,扶起弘农王下殿,面向北方称臣。太后悲痛欲绝,群臣含泪,没有人敢说话。董卓又提议:“太后仓促间被逼到永乐宫,以至于忧患而死,违背了对妻子的礼法。”于是迁太后到永安宫。赦免全国,改为昭宁为永汉。丙子日,董卓用鸩酒毒死了何太后,公卿以下官员不戴官帽,会葬时穿着素服,只有她一个人而已。董卓还打开何苗的棺材,挖出尸体,肢解节斩,弃于路旁。杀了何苗的母亲舞阳君,将尸体丢弃在苑囿的枯落中。
译文:
九月癸酉日,董卓在群僚大会上召开大会,他激昂地说:“皇帝昏庸软弱,不能胜任宗庙祭祀和治理国家的重任。现在我想效仿伊尹、霍光的做法,改立陈留王为皇帝。”公卿以下官员都感到非常惶恐,没有人敢回应。董卓又强硬地说:“以前霍光定下策略,延年手持宝剑。有谁敢阻挠这个大计,就用军法处置!”在座的人都被震住了,尚书卢植只是说:“过去太甲即位不明智,昌邑王犯下了上千的罪行,所以才有了废立之事。如今皇上正值壮年,行事没有过失德行,与前事不可同日而语。”董卓大怒,于是停止会议。将要杀卢植时,蔡邕为他求情,议郎彭伯也劝说董卓道:“卢尚书是海内有名的大儒,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先杀了他,天下人都会震惊恐惧。”董卓才作罢,但只免去了卢植的官职,卢植随后逃到上谷躲藏起来。董卓拿废立之事去问太傅袁隗,袁隗回应该议。
十月甲午日,董卓再次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并强行逼迫太后策立少帝为皇帝,说:“皇帝在丧期期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孝子之心,其仪态也不像个君王。现在废了他,立陈留王为帝。”袁隗解下少帝的玺绶,交给陈留王,扶起弘农王下殿,面向北方称臣。太后痛哭流涕,群臣含泪,没有人敢说话。董卓又提出:“太后仓促间被逼到永乐宫,以至于忧患而死,违背了对妻子的礼法。”于是迁太后到永安宫。赦免全国,改为昭宁为永汉。丙子日,董卓用鸩酒毒死了何太后,公卿以下官员不戴官帽,会葬时穿着素服,只有她一个人而已。董卓又打开何苗的棺材,挖出尸体,肢解节斩,弃于路旁。杀了何苗的母亲舞阳君,将尸体丢弃在苑囿的枯落中。
【赏析】
此文出自《资治通鉴》,记载了汉末时期宦官和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董卓利用政治危机之际,挟持汉献帝,意图通过废立皇帝来巩固自己的权势。他的行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震动和政治争议,同时也暴露了当时朝廷内部严重的腐败和混乱。文章通过对事件的细致叙述,展现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矛盾,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国家的未来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