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自武关奔南阳,袁术待之甚厚。布自恃有功于袁氏,恣兵钞掠。术患之,布不自安,去从张杨于河内。李傕等购求布急,布又逃归袁绍。
丙子,以前将军赵谦为司徒。
秋,七月,庚子,以太尉马日磾为太傅,录尚书事;八月,以车骑将军皇甫嵩为太尉。
诏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杖节镇抚关东。
九月,以李傕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为后将军,樊稠为右将军,张济为骠骑将军,皆封侯。傕、汜、稠筦朝政,济出屯弘农。
司徒赵谦罢。甲申,以司空淳于嘉为司徒,光禄大夫杨彪为司空,录尚书事。
初,董卓入关,说韩遂、马腾与共图山东,遂、腾率众诣长安,会卓死,李傕等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
冬,十月,荆州刺史刘表遣使贡献。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涵盖了从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0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该卷主要记载了董卓之乱、关东联军的决策与行动、曹操的兴起及其对天下的影响等内容。以下为原文与译文结合:
原文
汉纪五十二(起重光协洽,尽昭阳作噩,凡三年) 孝献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公元一九一年)春,正月,辛丑,赦天下。
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韩馥、袁绍以书与袁术曰:“帝非孝灵子,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马虞为帝。”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君,乃外托公义以拒之。绍复与术书曰:“今西名有幼君,无血脉之属,”谓帝非灵帝子也。
初平二年(190年)二月,曹操起兵征讨董卓。三月,到达徐州,受到当地豪强的支持。此时,关东联军决定拥立刘虞为皇帝,但遭到袁术的反对。
曹操认为,如果自己起兵,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各地招募兵马,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他也认为,只有自己起兵,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曹操起兵后不久,关东联军就拥立刘虞为皇帝。然而,袁术却反对这一决定,他认为刘虞并不是真正的皇帝后代,而是由其他势力支持的人。
[5^] 曹操起兵后不久,关东联军开始分化。一些军阀开始考虑如何应对曹操的威胁,他们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和计划。
### 译文
汉纪五十二 (重光协洽, 尽昭阳作噩, 凡三年) 东汉献帝初平二年 (辛未, 公元一九零年) 春天,正月,辛丑日,赦免全国。
关东的将领们讨论说:因为朝廷年幼,被董卓威胁着,我们远离京都洛阳,不知道朝廷的情况怎么样,幽州的牧守刘虞,是皇室的亲戚且有才德的人,希望共同拥立他为皇帝。曹操回答说:“我等所以能够响应而起兵的原因,是因为正义的缘故。现在年轻的皇帝年幼而且虚弱,受奸臣的挟制,并非像昌邑王那样有失去王位的征兆,但是一旦改变,天下人谁还能安定!诸位面向北方,我则面向西方。”
韩馥、袁绍给袁术写信说:“皇帝不是孝顺灵帝的儿子,想依照古时齐襄公、晋文公的故事,杀掉废掉的少主,迎接立代王曹昂为帝。”但袁术内心有不臣之意,不利于国家有长君主,于是对外声称公义来拒绝。袁绍再次写信给袁术说:“如今西部有个年幼的天子,他既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指的是皇帝并不是灵帝的儿子。
[2^][4^] 曹操起兵后很快得到徐州豪强的响应。然而,当关东联军决定拥立刘虞为皇帝时,遭遇了袁绍的反对。袁绍担心曹操会取代自己的位置,因此坚决反对。
[5^] 随着曹操军队的壮大,关东联军内部的分歧也逐渐显现。一些军阀开始考虑如何应对曹操的威胁。他们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和计划,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6^] 曹操起兵后迅速得到响应,徐州豪强加入其中。然而,关东联军内部存在分歧,部分军阀反对曹操的崛起。他们担心曹操会篡夺自己的权力,因此采取了对抗的态度。
通过对《汉纪五十二》的原文和译文分析可见,该卷内容反映了东汉末年的政治纷争和社会动荡。曹操的起兵及与袁绍等人的冲突不仅体现了个人野心与政治斗争的激烈,还揭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于权力更迭的不同态度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