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卓故将校遂转相恐动,皆拥兵自守,更相谓曰:“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使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吕布使李肃至陕,以诏命诛牛辅,辅等逆与肃战,肃败,走弘农,布诛杀之。辅恇怯失守,会营中无故自惊,辅欲走,为左右所杀。李傕等还,辅已死,傕等无所依,遣使诣长安求赦。王允曰:“一岁不可再赦。”不许。傕等益惧,不知所为,欲各解散,间行归乡里,讨虏校尉武威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傕等然之,乃相与结盟,率军数千,晨夜西行。王允以胡文才、杨整修皆凉州大人,召使东,解释之,不假以温颜,谓曰:“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于是二人往,实召兵而还。傕随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围长安城,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

诗句:资治通鉴·卷六十·汉纪五十二

译文: 当时百姓们谣言说朝廷将会将所有的凉州人都全部杀掉,董卓的旧部将领开始相互恐慌,各自都带着军队自保,互相告诫说:“蔡伯喈因为董公和他关系好才被牵连,现在我们既没有得到朝廷赦免我们的命令,反而要让我们撤军解除武装,今天如果我们不撤军,明天就会被敌人所吞并。”吕布派李肃到陕州,以皇帝的诏书命令杀牛辅,牛辅等人和李肃交战,李肃战败逃走,投奔弘农,吕布杀死他。牛辅因恐惧失了方寸,恰逢军营里无缘无故地发出惊扰声,牛辅想要逃跑,却被左右的人杀死。李傕等人回京后,牛辅已经死了,李傕等人无处可去,派人前往长安求取赦免。王允说:“一年之内不能再次赦免。”不予答应。

注释:

  •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记录,其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卷六十·汉纪五十二”为其中的一章,主要记载了东汉初年的史事。
  • “孝献皇帝乙”是东汉帝刘辩的谥号,表明他在位时年幼且无力控制朝政。
  • “辛未,公元一九十一年”是具体的日期,标明了该事件发生的时间。
  • “关东诸将议”指东汉末年关东地区的主要军事将领们的讨论或决定。他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董卓及其部下的问题。
  • “幽州牧刘虞”和“宗室贤俊”指的是东汉末年的两位重要人物,分别是刘虞和袁绍。他们试图通过拥立刘虞来稳定局势。
  • “欲共立为主”表示他们希望刘虞能够成为皇帝,恢复汉朝的统治。
  • “曹操曰”中的“曹操”是指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这句话反映了他对当前状况的看法和立场。
  • “今幼主微弱”指出了东汉帝年幼且无法有效统治国家的现状,暗示了政治上的不稳定。
  • “制于奸臣”意味着东汉帝受到宦官等奸臣的控制和威胁。
  • “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说明即使出现类似汉景帝时期的宫廷变乱,也不会发生。这里的“昌邑”指的是汉宣帝时期的宫廷变乱。
  • “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表达了曹操和他的部下之所以能够迅速行动并获得广泛的支持的原因。
  • “幽州在北,长安在西”,说明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地理布局。
  • “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指的是他们打算效仿历史上成功的政变策略。
  • “奉大司马虞为帝”表示他们打算拥立刘虞为帝。
  • “不利国家有长君”表明如果刘虞成为皇帝,可能会对国家产生不利影响。
  • “韩馥、袁绍以书与袁术曰” 描述了东汉末年几位重要人物之间的书信往来。
  • “帝非孝灵子” 表明刘虞并非汉朝皇帝的直系后代,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认为他是合法继承者。
  • “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 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政变故事,即西汉时期的绛侯周勃和颍阴侯灌婴共同策划的政变。
  • “奉大司马虞为帝” 指的是他们打算拥立刘虞为皇帝,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做法。
  • “不利国家有长君” 表明这种拥立行为可能会对国家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考虑到当时的政权不稳定和宦官势力强大。
  •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东汉末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