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使司隶校尉钟繇围南单于于平阳,未拔而援至。繇使新丰令冯翊张既说马腾,为言利害。腾疑未决。傅幹说腾曰:“古人有言‘顺道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诛暴乱,法明政治,上下用命,可谓顺道矣。袁氏恃其强大,背弃王命,驱胡虏以陵中国,可谓逆德矣。今将军既事有道,不尽其力,阴怀两端,欲以坐观成败;吾恐成败既定,奉辞责罪,将军先为诛首矣!”于是腾惧。幹因曰:“智者转祸为福。今曹公与袁氏相持,而高幹、郭援合攻河东。曹公虽有万全之计,不能禁河东之不危也。将军诚能引兵讨援,内外击之,其势必举。是将军一举,断袁氏之臂,解一方之急,曹公必重德将军,将军功名无与比矣。”腾乃遣子超将兵万馀人与繇会。初,诸将以郭援众盛,欲释平阳去。钟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援至,果径前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繇击,大破之。战罢,众人皆言援死而不得其首。援,繇之甥也。晚后,马超校尉南安庞德,于鞬中出一头,繇见之而哭。德谢繇,繇曰:“援虽我甥,乃国贼也,卿何谢之有!”南单于遂降。
”`
资治通鉴·卷六十四·汉纪五十六(东汉)
曹操使司隶校尉钟繇围南单于于平阳,未拔而援至。
译文:
曹操命令司隶校尉钟繇攻打南单于,在平阳城下围攻但未能攻克,援军到达。
注释:
- 资治通鉴: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编,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878年)的史事。
- 卷六十四:这是《资治通鉴》中的第二十四卷,记录了东汉建安六年的历史事件。
- 汉纪五十六:这是《资治通鉴》中的第二部分,专门记载了东汉时期的汉献帝建安六年的事件和人物。
- 曹公使司隶校尉钟繇围南单于:曹操命令司隶校尉钟繇攻打南单于,即南匈奴的首领。
- 未拔而援至:援军到达,使得曹操无法攻克平阳城。
- 顺道者昌,逆德者亡:古代的一种说法,意为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昌盛,违背道德规范的人灭亡。
- 袁氏恃其强大,背弃王命,驱胡虏以陵中国:袁氏依靠自己的强大势力,背叛汉朝,驱逐胡人侵犯中原地区。
- 是将军既事有道,不尽其力,阴怀两端,欲以坐观成败;吾恐成败既定,奉辞责罪,将军先为诛首矣!”于是腾惧。干因曰:“智者转祸为福。今曹公与袁氏相持,而高幹、郭援合攻河东。曹公虽有万全之计,不能禁河东之不危也。将军诚能引兵讨援,内外击之,其势必举。”是将军一举,断袁氏之臂,解一方之急,曹公必重德将军,将军功名无与比矣。”腾乃遣子超将兵万馀人与繇会。
- 初,诸将以郭援众盛,欲释平阳去。钟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援至,果径前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繇击,大破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包围南单于于平阳城下的场景,钟繇未能攻克,援军到来后双方展开激战。诗中通过曹操和钟繇的对话展示了曹操的智慧和果断,以及钟繇的应对策略。同时,诗句中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精彩的对话,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诗歌赏析:
本诗通过曹操派遣钟繇围南单于于平阳城下的场景,展现了曹操的智慧和果断。诗中提到“曹公奉天子诛暴乱”,表明曹操忠于汉献帝刘协,他的行为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诗中也提到了“袁氏恃其强大,背弃王命,驱胡虏以陵中国”,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暗示了袁绍的背叛行为。诗中的钟繇、张既等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
诗中还提到了援军的到来和双方的战斗过程。援军的到来使得曹操陷入了困境,但他通过智慧和策略成功地击败了援军,并取得了胜利。诗中的描写生动具体,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同时,诗中的语句也富有诗意和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诗通过描绘曹操派遣钟繇围南单于于平阳城下的场景,展现了曹操的智慧和果断。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同时,诗中的语句也富有诗意和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