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韪围刘璋于成都。东州人恐见诛灭,相与力战,韪遂败退,追至江州,杀之。庞羲惧,遣吏程祁宣旨于其父汉昌令畿,索賨兵。畿曰:“郡合部曲,本不为乱,纵有谗谀,要在尽诚,若遂怀异志,不敢闻命。”羲更使祁说之,畿曰:“我受牧恩,当为尽节;汝为郡吏,自宜效力。不义之事,有死不为。”羲怒,使人谓畿曰:“不从太守,祸将及家!”畿曰:“乐羊食子,非无父子之恩,大义然也。今虽羹祁以赐畿,畿啜之矣。”羲乃厚谢于璋。璋擢畿为江阳太守。朝廷闻益州乱,以五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征璋为卿,不至。
张鲁以鬼道教民,使病者自首其过,为之请祷,实无益于治病,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其道。后遂袭取巴郡,朝廷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功曹巴西阎圃谏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鲁从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记录了东汉末年的一些重大事件,如赵韪围攻刘璋于成都,东州人害怕被杀,因此奋力抵抗;庞羲因恐惧而派遣程祁传达命令,但被刘璋拒绝,最终刘璋提拔程祁为江阳太守;张鲁以鬼道教民,使民众自愿遵守他的教义。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逐句释义:
赵韪围攻刘璋于成都:赵韪是东汉末年的一名将领,他率领军队包围了刘璋所在的成都。在这次围攻中,成都的居民因为恐惧而团结起来抵抗外敌的进攻。
东州人恐见诛灭:这里的”东州人”指的是生活在东汉末年东州的居民,他们因担心被赵韪的军队消灭而选择抵抗。这种反应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人们对生存的恐惧和担忧。
相与力战:居民们共同参与到战斗中,他们不畏艰难,勇敢地战斗着。”相与”意味着大家一同,”力战”则强调了他们战斗的激烈程度。
韪遂败退:赵韪的军队在激烈的战斗中逐渐失去了优势,最终败退。这一结局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
追至江州:赵韪的军队在败退后继续追击,直到追到了江州才停止。这表明了赵韪军队的强大和追击的决心。
杀之:刘璋在江洲被赵韪所杀。这个结果标志着刘璋统治时期的结束,也为后来的三国时期铺垫了基础。
《资治通鉴·卷六十四·汉纪五十六》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性、权力斗争以及人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通过对这些历史的解读和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