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攻张羡,连年不下。曹操方与袁绍相拒,未暇救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攻怿及零、桂,皆平之。于是表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遂不供职贡,郊祀天地,居处服用,僭拟乘舆焉。
张鲁以刘璋暗懦,不复承顺,袭别部司马张修,杀之而并其众。璋怒,杀鲁母及弟,鲁遂据汉中,与璋为敌。璋遣中郎将庞羲击之,不克。璋以羲为巴郡太守,屯阆中以御鲁。羲辄召汉昌賨民为兵,或构羲于璋,璋疑之。赵韪数谏不从,亦恚恨。初,南阳、三辅民流入益州者数万家,刘焉悉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赵韪素得人心,因益州士民之怨,遂作乱,引兵数万攻璋;厚赂荆州,与之连和。蜀郡、广汉、犍为皆应之。
资治通鉴 · 卷六十三 · 汉纪五十五
刘表攻张羡,连年不下。曹操方与袁绍相拒,未暇救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刘表攻击张羡及零、桂,皆平之。于是刘表之地数千里,带甲十馀万,遂不供职贡,郊祀天地,居处服用,僭拟乘舆焉。
张鲁因刘璋暗懦,不复承顺,袭别部司马张修,杀之而并其众。璋怒,杀鲁母及弟,鲁遂据汉中,与璋为敌。璋遣中郎将庞羲击之,不克。璋以羲为巴郡太守,屯阆中以御鲁。羲辄召汉昌賨民为兵,或构羲于璋,璋疑之。赵韪数谏不从,亦恚恨。初,南阳、三辅民流入益州者数万家,刘焉悉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赵韪素得人心,因益州士民之怨,遂作乱,引兵数万攻璋;厚赂荆州,与之连和。蜀郡、广汉、犍为皆应之。
译文:
刘表进攻张羡,连续几年都无法攻克。曹操当时正与袁绍对峙,没有精力援救张羡。张羡病故,长沙再次拥立他的儿子张怿。刘表攻打张怿以及零陵、桂阳等地,都取得了胜利。因此,刘表的土地广阔,拥有十余万兵马,不再向朝廷进贡,还祭祀天地,居住和使用的器物都模仿天子的规格。
张鲁因刘璋性格懦弱,不再归顺刘璋。他袭击了别部的司马张修,杀了张修和他的部下之后控制了他们的军队。刘璋发怒,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张鲁于是占据汉中,与刘璋形成敌对状态。刘璋派中郎将庞羲攻击张鲁,没有成功。刘璋任命庞羲为巴郡太守,驻守阆中抵御张鲁。庞羲随即招募汉中地区的賨族民众作为自己的士兵。有人诬告庞羲谋反,刘璋对此产生怀疑。赵韪多次劝谏无效,也非常不满。最初,南阳和三辅地区流民涌入益州达数万户,刘焉全部收编为自己的军队,称为“东州兵”。刘璋性格温和柔弱,缺乏威严,东州人的侵犯和暴行让原来的百姓无法忍受。赵韪一直深得民心,利用益州百姓对刘璋的怨恨,发动叛乱,领兵数万攻打刘璋;并向荆州大量贿赂,与荆州结盟。蜀郡、广汉、犍为等都响应他的叛乱。
注释:
- 刘表: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一,曾任荆州刺史。
- 张羡:刘表手下的一位将领,与刘表有矛盾。
- 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后来成为魏王。
- 袁绍: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一,与曹操争夺霸权。
- 刘璋:益州的刺史,后被张鲁所攻,势力削弱。
- 张鲁:张羡的侄子,自立为汉宁王,统治汉中一带。
- 庞羲:刘璋的中郎将,后反叛并投靠了荆州。
- 庞羲的叛乱:庞羲在背叛刘璋后,联合荆州共同对抗刘璋。
- 赵韪:益州人士,因反对张鲁而遭暗杀。
- 南阳、三辅:指今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是当时重要的人口聚居区。
- 东州兵:由刘焉招募的賨族民众组成的军队。
- 刘备:东汉末年的群雄之一,后来建立了蜀汉王朝。
- 孙权: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军阀,与曹操争霸。
-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之一。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完成。本书记载从汉武帝时期至东晋末年的历史事件,是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之一。在《资治通鉴》中,本篇讲述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变迁和军事冲突。通过对刘表攻张羡、张鲁与刘璋之间的争斗等内容的记载,展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以及各势力之间的相互博弈。
本文主要描绘了刘表和张鲁之间的冲突以及随后的变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人民对于公正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通过对刘璋和赵韪等人的人物描写,也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此外,通过描述赤壁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增强了读者对这一时期历史脉络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