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充帅众万馀人与王含军合,司马顾飏说充曰:“今举大事,而天子已扼其咽喉,锋摧气沮,相持日久,必致祸败。今若决破栅塘,因湖水以灌京邑,乘水势,纵舟师以攻之,此上策也;藉初至之锐,并东、西军之力,十道俱进,众寡过倍,理必摧陷,中策也;转祸为福,召钱凤计事,因斩之以降,下策也。”充皆不能用,飏逃归于吴。
丁亥,刘遐、苏峻等帅精卒万人至,帝夜见,劳之,赐将士各有差。沈充、钱凤欲因北军初到疲困击之,乙未夜,充、凤从竹格渚渡淮。护军将军应詹、建威将军赵胤等拒战,不利,充、凤至宣阳门,拔栅,将战,刘遐、苏峻自南塘横击,大破之,赴水死者三千人。遐又破沈充于青溪。
寻阳太守周光闻敦举兵,帅千馀人来赴。既至,求见敦。王应辞以疾。光退曰:“今我远来而不得见,公其死乎!”遽见其兄抚曰:“王公已死,兄何为与钱凤作贼!”众皆愕然。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九十三 · 晋纪十五
【译文】:司马顾飏对沈充说:“现在你们举大事,而天子已经扼住了你的咽喉,你们的锋锐之气已经被削弱。相持日久,必定会招致祸患失败。如果现在能决破栅栏,利用湖水来灌进京邑,乘着水势,纵使船队攻打他们,这是最好的策略;借助初到的锐气,并联合东、西军的力量,十路齐头并进,人数多寡超过一倍,理当能够打败他们,中策是转败为胜,召唤钱凤计事,然后杀死他以投降,这是下策。”沈充都没有听从他的建议,顾飏逃往了吴国。
【赏析】:此诗讲述了司马顾飏向沈充提供的策略,沈充并未采纳,导致最后失败的故事。顾飏提出了三种策略,其中最好的策略是用湖水灌城,最坏的策略是用船进攻。沈充最终选择了一个中策,即召集各路人马进行围攻。然而,由于缺乏准备和计划,以及内部矛盾,沈充的军队在战斗中遭受重创。这首诗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