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上疏言:“蜀甚弱而胡尚强,欲帅大众十万移镇石城,遣诸军罗布江、沔为伐赵之规。”帝下其议。丞相导请许之。大尉鉴议,以为:“资用未备,不可大举。”
太常蔡谟议,以为:“时有否泰,道有屈伸,苟不计强弱而轻动,则亡不终日,何功之有!为今之计,莫若养威以俟时。时之可否系胡之强弱,胡之强弱系石虎之能否。自石勒举事,虎常为爪牙,百战百胜,遂定中原,所据之地,同于魏世。勒死之后,虎挟嗣君,诛将相;内难既平,剪削外寇,一举而拔金墉,再战而擒石生,诛石聪如拾遗,取郭权如振槁,四境之内,不失尺土。以是观之,虎为能乎,将不能也?论者以胡前攻襄阳不能拔,谓之无能为。夫百战百胜之强而以不拔一城为劣,譬诸射击百发百中而一失,可以谓之拙乎?
诗句中庾亮上疏的译文如下:
- 原文节选:
五年(己亥,公元339年) 春正月辛丑,大赦。 三月乙丑,广州刺史邓岳将兵击汉宁州,汉建宁太守孟彦执其刺史霍彪以降。 征西将军庾亮欲开复中原,表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司州刺史,镇襄阳。
- 翻译与注释:
- 原文:晋朝咸康五年春天,正月辛丑日,实行大赦。三月乙丑日,广州刺史邓岳率军攻击汉宁州,汉建宁太守孟彦捉住了其刺史霍彪并投降。征西将军庾亮想要恢复中原地区,上表请任命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守襄阳。
- 翻译:咸康五年春季,正月辛丑,实行大规模赦免。三月乙丑,广州刺史邓岳率军攻击汉宁州,汉建宁太守孟彦抓住刺史霍彪并献上。征西将军庾亮想要收复中原地区,奏请朝廷任命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司州刺史,驻防襄阳。
- 关键人物:庾亮,晋朝时期的将领,担任征西将军;桓宣,被任命的都督;邓岳,广州刺史;孟彦,汉建宁太守。
- 赏析:
- 情感表达:通过上疏请求和对外战争的描述表达了他希望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切。
- 历史背景:当时东晋面临内部分裂和北方民族的威胁,庾亮的军事行动旨在统一国家,恢复昔日的辉煌。
- 艺术手法:运用了生动的历史事件来展示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时代背景。
- 典故解析:
- “移镇石城”:石城是今天的襄阳,位于湖北西北部,是当时的战略要地。
- “伐赵之规”:指的是北伐中原,收复故土的行动。
- “蜀胡二寇”、“众叛亲离”:描述了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突出了局势的严峻。
这段诗句不仅反映了庾亮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抱负,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这种描述方式使得庾亮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