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石遇,偏师也,桓平北,边将也,所争者疆场之土,利则进,否则退,非所急也。今征西以重镇名贤,自将大军欲席卷河南,虎必自帅一国之众来决胜负,岂得以襄阳为比哉!今征西欲与之战,何如石生?若欲城守,何如金墉?欲阻沔水,何如大江?欲拒石虎,何如苏峻?凡此数者,宜详校之。
“石生猛将,关中精兵,征西之战殆不能胜也。金墉险固,刘曜十万众不能拔,征西之守殆不能胜也。又当是时,洛阳、关中皆举兵击虎,今此三镇反为其用;方之于前,倍半之势也。石生不能敌其半,而征西欲当其倍,愚所疑也。苏峻之强不及石虎,沔水之险不及大江;大江不能御苏峻,而欲以沔水御石虎,又所疑也。昔祖士稚在谯,佃于城北界,胡来攻,豫置军屯以御其外。谷将熟,胡果至,丁夫战于外,老弱获于内,多持炬火,急则烧谷而走。如此数年,竟不得其利。当是时,胡唯据河北,方之于今,四分之一耳;士稚不能捍其一,而征西欲以御其四,又所疑也。

”`

石遇,偏师也,桓平北,边将也,所争者疆场之土,利则进,否则退,非所急也。今征西以重镇名贤,自将大军欲席卷河南,虎必自帅一国之众来决胜负,岂得以襄阳为比哉!今征西欲与之战,何如石生?若欲城守,何如金墉?欲阻沔水,何如大江?欲拒石虎,何如苏峻?凡此数者,宜详校之。

石生猛将,关中精兵,征西之战殆不能胜也。金墉险固,刘曜十万众不能拔,征西之守殆不能胜也。又当是时,洛阳、关中皆举兵击虎,今此三镇反为其用;方之于前,倍半之势也。石生不能敌其半,而征西欲当其倍,愚所疑也。苏峻之强不及石虎,沔水之险不及大江;大江不能御苏峻,而欲以沔水御石虎,又所疑也。昔祖士稚在谯,佃于城北界,胡来攻,豫置军屯以御其外。谷将熟,胡果至,丁夫战于外,老弱获于内,多持炬火,急则烧谷而走。如此数年,竟不得其利。当是时,胡唯据河北,方之于今,四分之一耳;士稚不能捍其一,而征西欲以御其四,又所疑也。

译文:
石遇是偏师,而桓温是边防将领,他们争夺的是疆场的领土,有利就前进,无利就撤退,这不是紧急的事情。现在,征西因为自己有重镇和名贤的名声,亲自带领大军想要席卷河南,石虎一定会亲自率领全国的军队来决一死战,难道可以拿襄阳来比较吗?现在征西想要和他交战,他的实力如何?如果他想要防守城池,他又有什么实力?如果他想要阻挡沔水,他又有什么实力?如果他想要抵抗石虎,他又有什么实力?这几种情况,应该仔细地比较。

石生是猛将,关中精兵,征西之战恐怕难以获胜。金墉地势险要,刘曜的十万军队都无法攻克,征西的防守恐怕难以获胜。在当时,洛阳、关中都出兵攻打石虎,现在的这三个地方反而被他们利用起来了。和之前相比,形势增加了一倍。石生不能抵抗他们的一半,而征西想要抵御他们的一倍,我对此感到怀疑。苏峻的势力不如石虎强大,沔水的险要不如大江。大江不能抵御苏峻,而想要用沔水抵挡石虎,我又对此感到怀疑。以前祖士稚在谯县,在城北边界耕种,匈奴来进攻,他预先在城外布置军队来抵御敌人。谷物快要成熟的时候,匈奴果然来了,丁夫在外面作战,老人和孩子都在城里收集食物,很多拿着火把,危急时刻就放火烧掉庄稼逃跑。这样过了好几年,最终没有获得什么好处。在这个时候,匈奴只能据守河北地区,和现在相比只是四分之一。祖士稚不能抵挡这一半的敌人,而征西想用整个国家去抵挡四个匈奴人,我又对此感到怀疑。

赏析:
这段文字是对石虎的军事策略和征西将军石虎的决策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文章指出了石遇和桓温的不同地位和能力,强调了他们之间的区别。随后,文章通过对石虎的兵力分析,表达了对石虎军事能力的质疑。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防御能力,进一步揭示了石虎的军事策略。最后,文章通过对祖士稚的军事行动的描述,暗示了他对石虎的担忧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