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月,乙卯,帝不豫;六月,庚寅,疾笃。或诈为尚书符,敕宫门无得内宰相;众皆失色。庾冰曰:“此必诈也。”推问,果然。帝二子丕、弈,皆在襁褓。庾冰自以兄弟秉权日久,恐易世之后,亲属愈疏,为它人所间,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立长君;请以母亲弟琅邪王岳为嗣,帝许之。中书令何充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易之者鲜不致乱。故武王不授圣弟,非不爱也。今琅邪践阼,将如孺子何!”冰不听。下诏,以岳为嗣,并以弈继琅邪哀王。壬辰,冰、充及武陵王晞、会稽王昱、尚书令诸葛恢并受顾命。癸巳,帝崩。帝幼冲嗣位,不亲庶政;及长,颇有勤俭之德。
甲午,琅邪王即皇帝位,大赦。
己亥,封成帝子丕为琅邪王,弈为东海王。
康帝亮阴不言,委政于庾冰、何充。秋,七月,丙辰,葬成帝于兴平陵。帝徒行送丧,至阊阖门,乃升素舆至陵所。既葬,帝临轩,庾冰、何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己未,以充为骠骑将军、都督徐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州刺史,镇京口,避诸庾也。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九十七 · 晋纪十九”出自《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下面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并给出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为纬,系统地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的历史,被誉为“帝王之学”。
- “卷九十七”:在《资治通鉴》的卷数中,“卷”是指书的不同部分,每一卷都包含不同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资治通鉴》共有1362卷,其中第一卷起于战国,止于五代,因此“卷九十七”指的是这部史书的第97卷。
- “晋纪十九”:这里的“纪”相当于现代历史书的“年”或“记”,而“晋”则指的是西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纪十九”意味着该卷专门记载了西晋的第19位皇帝,即成帝的事迹。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晋纪十九》不仅记录了一个朝代的兴衰,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情况。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变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