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玄黓摄提格,尽强圉协洽,凡六年。
显宗成皇帝下咸康八年(壬寅,公元三四二年)
春,正月,己未朔,日有食之。
乙丑,大赦。
豫州刺史庾怿以酒饷江州刺史王允之;允之觉其毒,饮犬,犬毙,密奏之。帝曰:“大舅已乱天下,小舅复欲尔邪!”二月,怿饮鸩而卒。
三月,初以武悼后配食武帝庙。
庾翼在武昌,数有妖怪,欲移镇乐乡。征虏长史王述与庾冰笺曰:“乐乡去武昌千有馀里,数万之众,一旦移徙,兴立城壁,公私劳扰。又江州当溯流数千里,供给军府,力役增倍。且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扞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方岳重将,固当居要害之地,为内外形势,使闚之心不知所向。昔秦忌亡胡之谶,卒为刘、项之资;周围恶檿弧之谣,而成褒姒之乱。是以达人君子,直道而行,禳避之道,皆所不取;正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耳。”朝议亦以为然。翼乃止。
下面是对《资治通鉴·卷九十七 ·晋纪十九》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包括译文和必要的注释。
第一句:资治通鉴·卷九十七 ·晋纪十九(壬寅,公元三四二年)
译文:这是关于晋朝成皇帝下咸康八年的记录。
注释:这里的“壬寅”是干支纪年法中的年份,“咸康”是年号,“八年”表示具体的时间。第二句:春,正月,己未朔,日有食之。
译文: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发生了日食现象。
注释:这里的“己未朔”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日有食之”指的是这一天发生了日食。第三句:乙丑,大赦。
译文:在这一天,皇帝宣布大赦。
注释:这里的“乙丑”是干支历法中的日子,“大赦”表示释放罪犯,恢复他们的自由。第四句:豫州刺史庾怿以酒饷江州刺史王允之;允之觉其毒,饮犬,犬毙,密奏之。
译文:豫州刺史庾怿带着酒去拜访江州刺史王允之,王允之发现了酒里有毒,喝狗肉后死了,于是秘密上奏皇帝。
注释:这里的“豫州刺史”和“江州刺史”指的是不同的官职,“庾怿”和“王允之”是人名。第五句:帝曰:“大舅已乱天下,小舅复欲尔邪!”
译文:皇帝说:“大舅已经扰乱天下,小舅又想这样吗?”
注释:这里的“大舅”和“小舅”指的是不同的舅舅,“乱天下”是形容大舅的行为。第六句:二月,怿饮鸩而卒。
译文:二月份,庾怿因为喝了毒酒而去世。
注释:这里的“怿”是人名,“饮鸩而卒”意味着他喝了毒酒而死。第七句:三月,初以武悼后配食武帝庙。
译文:三月份,首次用武悼皇后来配享武帝的庙宇。
注释:这里的“配食”是祭祀时的一种仪式,“武悼后”是谥号,“武帝”是庙宇的主人。第八句:庾翼在武昌,数有妖怪,欲移镇乐乡。
译文:庾翼在武昌时,多次出现怪异的现象,想要迁移到乐乡。
注释:这里的“武昌”是地名,“数有妖怪”是说有很多奇怪的事情,“乐乡”是另一个地名。第九句:徵虏长史王述与庾冰笺曰:“乐乡去武昌千有馀里,数万之众,一旦移徙,兴立城壁,公私劳扰。又江州当溯流数千里,供给军府,力役增倍。且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扞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
译文:徵虏长史王述给庾冰写信说:“乐乡离武昌有一千多里远,几万人的军队,一旦迁移,建立城防,会给公私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江州要沿着河流走几千里,供应军队的费用会加倍增加。而且武昌是江东的重要城镇,不仅仅是防御上游的敌人。如果紧急的时候需要报告情况,迅速赶到也是很容易的。”
注释:这里的“徵虏长史”是官名,“王述”是人名。信的内容描述了从武昌到乐乡的迁移会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对《资治通鉴·卷九十七 ·晋纪十九》的逐句翻译和注释,可以更好地理解晋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资治通鉴》不仅提供了历史事件的详细记录,还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