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辛未,温帅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无忌伐汉,拜表即行;委安西长史范汪以留事,加抚督梁州之四郡诸军事;使袁乔帅二千人为前锋。
朝廷以蜀道险远,温众少而深入,皆以为忧,惟刘惔以为必克。或问其故,惔曰:“以博知之。温,善博者也,不必得则不为。但恐克蜀之后,温终专制朝廷耳。”
显宗成皇帝下永和三年(丁未,公元三四七年)
春,二月,桓温军至青衣。汉主势大发兵,遣叔父右卫将军福、从兄镇南将军权、前将军昝坚等将之,自山阳趣合水。诸将欲伏于江南以待晋,昝坚不从,引兵自江北鸳鸯碕渡向犍为。
三月,温至彭模。议者欲分为两军,异道俱进,以分汉兵之势。袁乔曰:“今悬军深入万里之外,胜则大功可立,不胜则噍类无遗,当合势齐力,以取一战之捷。若分两军,则众心不一,万一偏败,大事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以示无还心,胜可必也。”温从之,留参军孙盛、周楚将赢兵守辎重,温自将步卒直指成都。楚,抚之子也。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晋纪十九
汉末群雄逐鹿,桓温锐意进取
- 十一月辛未日,桓温率领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谯王无忌出征汉中(今陕西南部一带),向朝廷上表章即刻起程北伐;同时委托安西长史范汪处理留任事务,并加授抚督领梁州四郡诸军事的职务派遣将领袁乔领军两千人作为先锋。
- 朝廷担忧蜀道崎岖险远,桓温兵力单薄且深入敌境,都对此感到忧虑不安,惟有刘惔认为桓温必能成功攻克。有人问及他原因何在,他回答说:“这是因为他是位精通策略的人。桓温善于用兵,不一定取得胜利就不会行动。只是担心如果攻克了蜀地,桓温最终将专制朝政。”
- 显宗成皇帝下永和三年
- 春二月,桓温的军队抵达青衣(今四川北部一带)。汉主司马势大举发兵,派遣叔父右卫将军司马福、堂兄镇南将军司马权、前将军司马昝坚等人统率军队,从山阳进发前往合水。众将领计划伏兵江南等待晋国进攻,但是司马昝坚不听从建议,带领军队自江北鸳鸯碕渡过来直指犍为。
- 三月,桓温抵达彭模(今四川盆地西部地带)。讨论时有人主张分出两支军队,采取不同路线一同进攻,以分散汉军的兵力。但是袁乔认为当前形势是一支孤军深入万里之外,如果取胜则功成名立,如果失利则全军覆没,不如集中力量,以获得一次战斗的胜利。如果分成两路进军,那么人心就会不一。一旦出现偏师失败的情况,大事就难以挽回。因此他主张全军出击,放弃辎重,携带三日的粮食,表示没有返回的心思,以此确保必胜无疑。桓温听从了他的建议,留下参军孙盛、周楚率领精兵守卫辎重,自己则亲自率领步兵直接指向成都。
- 晋纪十九晋成帝咸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
- 春季二月,桓温的部队抵达青衣。此时汉主司马势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派遣自己的叔父司马福、堂兄司马权以及前将军司马昝坚等率领军队,由山阳县出发前往合水。各位将领打算在那里埋伏军队等候晋军的到来。然而司马昝坚却不同意这一战略部署,坚持要率领军队从江北鸳鸯碕渡过去直指犍为。
- 三月,桓温到达彭模。对于是否分成两支军队,采用两条线路同时进攻的问题,众人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分开两路进军,有的认为应该采取不同战术共同作战。但是袁乔认为,目前我军孤军深入到万里之外的地方,如果取胜就能立下汗马功劳,如果战败则全军覆没。与其如此不如全军出击,放弃辎重,带上三天的饮食,以此来表明我军绝无还朝之心,这样一定能保证一定能够获胜。因此桓温采纳了袁乔的意见,留下手下的参军孙盛和周楚率领精锐部队看守辎重。桓温则亲自率领步兵直指成都。
- 晋成帝咸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晋成帝幼年即位,不能亲自处理国政。等到成年之后,颇有勤俭之德。
-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超级案例集”。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历史先辈们都遇到过、处理过,有经验教训。本书作者华杉用“通篇大白话”翻译整部《资治通鉴》,并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让人像读小说一样拿起来就放不下。同时,本书结合历代名家观点,加上华杉本人的点评,讲透《资治通鉴》中对21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让人看一遍就会,看完就能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