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论平蜀之功,欲以豫章郡封桓温。尚书左丞荀蕤曰:“温若复平河、洛,将何以赏之?”乃加温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加谯王无忌前将军;袁乔龙骧将军,封湘西伯。蕤,崧之子也。
温既灭蜀,威名大振,朝廷惮之。会稽王昱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温,由是与温寝相疑贰。
浩以征北长史荀羡、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擢羡为吴国内史,羲之为护军将军,以为羽翼。羡,蕤之弟;羲之,导之从子也。羲之以为内外协和,然后国家可安,劝浩及羡不宜与温构隙,浩不从。
燕王皝有疾,召世子俊属之曰:“今中原未平,方资贤杰以经世务。恪智勇兼济,才堪任重,汝其委之,以成吾志!”又曰:“阳士秋士行高洁,忠干贞固,可托大事,汝善待之!”九月,丙申,薨。

资治通鉴第九十八卷·晋纪二十

朝廷论平蜀之功欲封桓温,荀蕤质疑

  1. 前言
  • 朝廷评价桓温功绩
  • 荀蕤对封赏提出异议
  1. 桓温平定蜀地
  • 成就威名
  • 朝廷忌惮其权势
  1. 殷浩与桓温关系
  • 殷浩引为心腹
  • 与桓温产生分歧
  1. 荀羡、王羲之辅佐
  • 荀羡提拔为内史
  • 王羲之担任护军将军
  1. 燕王皝去世
  • 临终托付重任
  • 阳士秋被信任
  1. 晋穆帝永和四年
  • 夏季,四月,林邑国军队进犯九真郡
  • 当地士兵百姓十之八九被杀
  1. 荀蕤反对加封
  • 强调功过相抵
  • 认为应公正评价功绩
  1. 殷浩不听从建议
  • 拒绝合理建议
  • 忽视内部团结需求
  1. 燕王皝薨逝原因
  • 疾病导致死亡
  • 临终嘱托未得执行
  1. 燕王皝托付重任
  • 交代殷浩及苟蕤
  • 期望国家和平稳定
  1. 阳士秋被委以重任
  • 推荐忠干贞固之人
  • 可信赖处理大事
  1. 殷浩对待苟蕤态度
  • 殷浩不接纳荀蕤
  • 坚持己见忽略合作
  1. 燕王皝遗愿完成情况
  • 未能实现殷浩及苟蕤合作
  • 留下政治隐患
  1. 殷浩与苟蕤关系发展
  • 逐渐产生矛盾
  • 最终导致彼此疏远
  1. 晋穆帝永和四年总结
  • 总结事件影响
  • 反思历史教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