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振威护军萧敬文杀征虏将军杨谦,攻涪城,陷之,自称益州牧,遂取巴西,通于汉中。

【注释】

资治通鉴 · 卷九十七 · 晋纪十九: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十二月:指农历的十二月。

振威护军:官名。

萧敬文:人名。

征虏将军杨谦:人名。

涪城:地名,今四川绵阳一带。

益州牧:官名。

巴西:地名,今四川省东部。

汉中:地名,今陕西省西南部。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著作之一。这部史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晋纪十九》中,记录了一个发生在晋武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这首诗描述了晋武帝时期的一件重大政治事件。在这个事件中,萧敬文被任命为振威护军,他发动政变杀死征虏将军杨谦,攻陷涪城并自封为益州牧,随后夺取了巴西,并与汉中建立了联系。这首诗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诗中的“十二月”和“十一月”都是指农历的月份,这是古代中国使用的一种历法。而“振威护军”则是当时的一种官职名称,负责保卫边疆和维持秩序。

诗中的“杀征虏将军杨谦”,是指萧敬文在一次政变中杀死了杨谦这位征虏将军。而“攻涪城,陷之”则描述了他在政变后的行动,攻占了涪城并将其占领。

“自称益州牧”则是指他在占领涪城后自立为益州牧。这是一个重要的举动,意味着他在该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最后的“遂取巴西,通于汉中”则描述了他的下一步行动,夺取了巴西地区并与汉中建立了联系。这显示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和权力范围。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晋武帝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化。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的追求和争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