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遣黄门郎石越聘于燕,太傅评示之以奢,欲以夸燕之富盛。高泰及太傅参军河间刘靖言于评曰:“越言诞而视远,非求好也,乃观衅也。宜耀兵以示之,用折其谋。今乃示之以奢,益为其所轻矣。”评不从。泰遂谢病归。
是时太后可足浑氏侵桡国政,太傅评贪昧无厌,货赂上流,官非才举,群下怨愤。尚书左丞申绍上疏,以为:“守宰者,致治之本。今之守宰,率非其人,或武人出于行伍,或贵戚生长绮纨,既非乡曲之选,又不更朝廷之职。加之黜陟无法,贪惰者无刑罚之惧,清修者无旌赏之劝。是以百姓困弊,寇盗弃斥,纲颓纪紊,莫相纠摄。又官吏猥多,逾于前世,公私纷然,不胜烦扰。大燕户口,数兼二寇,弓马之劲,四方莫及;而比者战则屡北,皆由守宰赋调不平,侵渔无已,行留俱窘,莫肯致命故也。后宫之女四千馀人,僮侍厮役尚在其外,一日之费,厥直万金。士民承风,竞为奢靡。彼秦、吴僭僻,犹能条治所部,有兼并之心,而我上下因循,日失其序。我之不修,彼之愿也。谓宜精择守宰,并官省职,存恤兵家,使公私两遂,节抑浮靡,爱惜用度,赏必当功,罚必当罪。如此,则温、猛可枭,二方可取,岂特保境安民而已哉!又,索头什翼犍疲病昏悖,虽乏贡御,无能为患;而劳兵远戌,有损无益。不若移于并土,控制西河,南坚壶关,北重晋阳,西寇来则拒守,过则断后,犹愈于戌孤城守无用之地也。”疏奏,不省。

译文:

晋文帝派黄门郎石越出使到燕国,太傅司马评拿奢华的物品给石越看,想以此炫耀他的富贵。高泰和太傅参军河间人刘靖向司马评说:“石越说话夸张而且目光远大,这不是想要交朋友,而是想要探察我们的弱点。应该炫耀军队给他看,用这种方式来挫败他的计谋。现在却拿华丽的物品给他看,这会让他更加轻视我们了。”司马评没有采纳。于是高泰就告病回乡。

这个时候,太后可足浑氏侵扰朝廷,太傅司马评贪得无厌,贿赂上层官员,官员不是人才,下属们都很怨恨。尚书左丞申绍上书,认为:“守宰是国家治理的根本。现在的守宰们,多数都不是合适的人选,有的武官出身于行伍,有的贵族出生在富贵人家,既不是本地的贤能之士,又不担任朝廷的官职。再加上提拔降职无法做到公正,贪婪懒惰的人没有刑罚的恐惧,清廉谨慎的人也没有褒奖劝勉的激励。因此百姓贫困困苦,盗贼被驱除斥逐,纲纪混乱无序,没有人能够纠正。又官吏众多,超过前世一倍,公私纷争,不能承受烦扰。大燕的人口数,比二寇还多,弓马功夫强劲,四方没有敌手;但最近战争屡屡失败,这都是因为守宰赋调不公平,侵渔无度,行动停止都有困难,没有人肯拼命作战所致。后宫的女子有四千多人,僮仆、仆人、奴仆还在其外,一天的费用,价值万金。士民受到风气的影响,竞相奢侈浪费。他们虽然像秦、吴那样是僭越偏僻的地方,还能整顿自己的部属,有兼并之心,但我们上下却因循守旧,一天天失去秩序。我们的不修整,正是他们的所愿。我认为应该精选择守宰官员,减少官职,存恤士兵,使公私两方面都能得到满足,抑制浮华奢靡,爱惜开支费用,奖赏一定要奖赏有功之人,惩罚一定要惩罚犯罪之人。这样,温、猛就能消灭,可以收复二地。难道只是保住疆土安定人民就够了吗!况且索头什翼犍已经疲惫生病昏庸糊涂了,尽管缺少贡奉御用的珍馐美味,但他无能成为祸患;而频繁发动战争远戍边陲,不但无益还有损。不如把军队移往并州的土地上,控制西河一带,南面坚守壶关,北面加强晋阳防御,西方的寇贼来了就拒守,过了就断后。这还是比戍守一座孤城防守无用的土地要好得多啊。”奏章呈上后,没有被采纳。

赏析:

这首诗主要叙述了太傅司马评对于当时政治状况的看法。他认为,目前的政治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来扭转局势。他提出要精择守宰官员,减少官职,存恤士兵,使公私两方面都能得到满足;抑制浮华奢靡,爱惜开支费用等具体措施来改善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这些措施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状而提出的具体方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