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公下太和五年(庚午,公元三七零年)
春,正月,己亥,袁真以梁国内史沛郡硃宪及弟汝南内史斌阴通大司马温,杀之。
秦王猛遗燕荆州刺史武威王筑书曰:“国家今已塞成皋之险,杜盟津之路,大驾虎旅百万,自轵关取鄴都,金墉穷戍,外无救援,城下之师,将军所监,岂三百弊卒所能支也!”筑惧,以洛阳降,猛陈师受之。燕卫大将军乐安王臧城新乐,破秦兵于石门,执秦将杨猛。
王猛之发长安也,请慕容令参其军事,以为乡导。将行,造慕容垂饮酒,从容谓垂曰:“今当远别,卿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垂脱佩刀赠之。猛至洛阳,赂垂所亲金熙,使诈为垂使者,谓令曰:“吾父子来此,以逃死也。今王猛疾人如仇,谗毁日深;秦王虽外相厚善,其心难知。丈夫逃死而卒不免,将为天下笑。吾闻东朝比来始更悔悟,主、后相尤。吾今还东,故遣告汝;吾已行矣,便可速发。”令疑之,踌躇终日,又不可审覆。乃将旧骑,诈为出猎,遂奔乐安王臧于石门。猛表令叛状,垂惧而出走,及蓝田,为追骑所获。秦王坚引见东堂,劳之曰:“卿家国失和,委身投朕。贤子心不忘本,犹怀首丘,亦各其志,不足深咎。然燕之将亡,非令所能存,惜其徒入虎口耳。且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卿何为过惧而狼狈如是乎!”待之如旧。燕人以令叛而复还,其父为秦所厚,疑令为反间,徙之沙城,在龙都东北六百里。

《海西公下太和五年》中的秦国与燕国的暗涌

在《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中,我看到了秦国对燕国的侵略。太和五年(庚午,公元三七零年)春,正月己亥日这一天,袁真以梁国内史沛郡朱宪及弟汝南内史斌阴通大司马温,杀之。秦王猛派遣燕荆州刺史武威王筑书写了一封信给大司马桓温,信中写道:“国家今已塞成皋之险,杜盟津之路,大驾虎旅百万,自轵关取邺都,金墉穷戍,外无救援,城下之师,将军所监。”这句话表明了桓温的军队已经包围了邺都,而城内的守军则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申胤预言了事情的走向。他在信中写道:“邺必亡矣,吾属今兹将为秦虏。然则越得岁而吴伐之,卒受其祸。今福德在燕,秦虽得志,而燕之复建,不过一纪耳。” 这句话表明了申胤预测了桓温的失败,同时也暗示了慕容氏的复起。他预言的燕国复兴,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后来的确如此。慕容垂崛起就是这个原因

在《资治通鉴》的叙述中,我仿佛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从申胤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燕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而这也反映出一个历史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强大与否,往往取决于它的民族是否团结和是否有强大的领导力量。

在这个故事中,我也看到了秦王猛对燕国的深深忧虑。他不仅派出使者警告燕国的将领,还通过书信传递了他的担忧和期望。这让我明白,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关注国家的安危。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秦国与燕国之间的暗涌。虽然秦国占据了优势,但燕国的人民并未完全屈服于秦国的统治之下。他们的抵抗意志和对自由的渴望使得这个古老的国家得以存续并逐渐壮大。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