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门侍郎封孚问司徒长史申胤曰:“事将何如?”胤叹曰:“鄴必亡矣,吾属今兹将为秦虏。然越得岁而吴伐之,卒受其祸。今福德在燕,秦虽得志,而燕之复建,不过一纪耳。”
大司马温自广陵帅众二万讨袁瑾;以襄城太守刘波为淮南内史,将五千人镇石头。波,隗之孙也。癸丑,温败瑾于寿春,遂围之。燕左卫将军孟高将骑兵救瑾,至淮北,未渡,会秦伐燕,燕召高还。
广汉妖贼李弘,诈称汉归义侯势之子,聚众万馀人,自称圣王,年号凤凰。陇西人李高,诈称成主雄之子,攻破涪城,逐梁州刺史杨亮。九月,益州刺史周楚遣子琼讨高,又使琼子梓潼太守飏讨弘,皆平之。
秦杨安攻晋阳,晋阳兵多粮足,久之未下。王猛留屯骑校尉苟长戍壶关,引兵助安攻晋阳。为地道,使虎牙将军张蚝帅壮士数百潜入城中,大呼斩关,纳秦兵。辛巳,猛、安入晋阳,执燕并州刺史东海王庄。太傅评畏猛,不敢进,屯于潞川。冬,十月,辛亥,猛留将军武都毛当戍晋阳,进兵潞川,与慕容评相持。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晋纪二十四》的逐句翻译及注释,并提供赏析:
黄门侍郎封孚问司徒长史申胤曰:“事将何如?”
- 诗句: “黄门侍郎封孚问司徒长史申胤曰:‘事将何如?’”
- 译文: 黄门侍郎封孚询问司徒长史申胤事情将会如何发展。
- 注释: “黄门侍郎”是指宫中的官职,“司徒长史”是古代官名。
- 赏析: 通过询问,可以看出两人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感到忧虑和不安。
胤叹曰:“邺必亡矣,吾属今兹将为秦虏。”
- 诗句: “胤叹曰:‘邺必亡矣!吾属今兹将为秦虏。’”
- 译文: 申胤叹息说:“邺城必定灭亡,我们如今将要被秦国俘虏。”
- 注释: “吾属今兹”指他们这些人,“为秦虏”即成为秦国的俘虏。
- 赏析: 申胤表达了他对邺城即将灭亡的预感,以及对自己可能沦为秦国俘虏的担忧。
然越得岁而吴伐之,卒受其祸。
- 诗句: “然越得岁而吴伐之,卒受其祸。”
- 译文: 尽管如此,越国得到岁星吉利,吴国却讨伐了它,最终自己遭受了灾祸。
- 注释: “越得岁”指获得岁星的吉兆,“卒受其祸”即最终遭受了灾害。
- 赏析: 这里体现了一种天象与人事之间的微妙关系,暗示即使有吉祥的征兆,也难以避免灾难的发生。
今福德在燕,秦虽得志,而燕之复建,不过一纪耳。
- 诗句: “今福德在燕,秦虽得志,而燕之复建,不过一纪耳。”
- 译文: 现在福气和道德都在燕国,秦国虽然暂时得志,但燕国的复兴,不会超过十二年。
- 注释: “福德”是指福气和道德,“燕”指现在的燕国。
- 赏析: 申胤在这里预测了燕国的未来命运,认为即便秦国暂时胜利,但燕国的复兴时间有限,最多不超过十二年。
大司马温自广陵帅众二万讨袁瑾;以襄城太守刘波为淮南内史,将五千人镇石头。
- 诗句: “大司马温自广陵帅众二万讨袁瑾;以襄城太守刘波为淮南内史,将五千人镇石头。”
- 译文: 大司马桓温从广陵率领两万大军讨伐袁瑾;任命襄城太守刘波为淮南内史,率领五千人驻守在石头。
- 注释: “大司马”是指高级军事将领的职位,“襄城太守”是地方官职,“刘波”是具体的人名。
- 赏析: 这段描述了桓温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派遣专人镇守重要地点的情况,显示了他对军事行动的重视。
波,隗之孙也。癸丑,温败瑾于寿春,遂围之。
- 诗句: “波,隗之孙也。癸丑,温败瑾于寿春,遂围之。”
- 译文: 刘波是隗的后代,癸丑日,桓温在寿春打败了袁瑾,随后包围了寿春。
- 注释: “波”是人名,“隗之孙”指刘波的父亲是隗的儿子。“癸丑”是日期。
- 赏析. 描述了战役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燕左卫将军孟高将骑兵救瑾,至淮北,未渡,会秦伐燕,燕召高还。
- 诗句: “燕左卫将军孟高将骑兵救瑾,至淮北……会秦伐燕,燕召高还。”
- 译文: 燕国的左卫将军孟高率领骑兵救援袁瑾,到达淮水以北,还未渡过淮河,恰逢秦国进攻燕国,燕王召回孟高。
- 注释: “燕左卫将军”是指官职,“孟高”是人名。“淮北”指的是淮水以北地区。“会”表示同时发生。
- 赏析: 描绘了孟高的行动及其遭遇的困境。
广汉妖贼李弘,诈称汉归义侯势之子,聚众万馀人,自称圣王,年号凤凰。
- 诗句: “广汉妖贼李弘,诈称汉归义侯势之子……”
- 译文: 广汉地区的妖贼李弘,假冒汉末归义侯势的儿子身份,聚集了一万多人,自称圣王,国号为凤凰。
- 注释: “广汉”是地名,“妖贼”是指作乱的匪徒。“李弘”是人名。“汉归义侯势”指历史人物。“凤凰”是国号。
- 赏析: 描述了李弘的伪装以及他的叛乱活动。
陇西人李高,诈称成主雄之子,攻破涪城,逐梁州刺史杨亮。九月,益州刺史周楚遣子琼讨高,又使琼子梓潼太守飏讨弘,皆平之。
- 诗句: “陇西人李高……九月,益州刺史周楚遣子琼讨高……又使琼子梓潼太守飏讨弘。”
- 译文: 陇西人李高假装成汉皇帝刘雄的儿子,攻破了涪城,赶走了梁州刺史杨亮。九月,益州刺史周楚派遣他的儿子周琼讨伐李高,同时也派他的儿子梓潼太守周宣扬征平定李高。
- 注释: “陇西”是地名,“李高”是人名。“益州”是地名,“周楚”是人名。“梓潼太守”是一种官职。“扬”是人名。“子琼”、“子扬”、“宣”等是周楚的儿子们的名字。
- “皆平之”表示都平定了叛乱者。
- 赏析: 这部分叙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
秦杨安攻晋阳,晋冬十月,辛亥,晋军败绩于赵魏壁。辛酉,晋将慕容评自潞川败走。冬十月,辛巳,晋阳大破,周睿率部众赴难。
- 诗句: “秦杨安攻晋阳,晋冬十月……冬十月,辛巳,晋阳大破……”
- 译文: 秦国杨安向晋国发起进攻,冬季十月,辛亥日,晋军在赵魏壁上战败。辛酉日,晋将慕容评从潞川败逃。冬季十月,辛巳日,晋国军队大败。周睿率领军队前去援助。
- 注释: “晋阳”是地名,“晋冬十月”表明事件发生的时令。“赵魏壁”、“潞川”都是地点。“周睿”是人名。“率部众赴难”表示前往援兵。
- 赏析: 描述了晋国与秦国之间在特定季节的一场战争及其结果。
王猛自长安来奔,留屯骑督长乐公孙嵩、武卫陈言等,助秦王攻安晋,以为辅翼。辛巳、冰解。
- 诗句: “王猛自长安来奔……冰解”,
- 译文: 王猛从长安前来投奔,留守指挥骑督公孙嵩、武卫陈岩等人协助秦王攻打安晋,作为辅佐力量。辛巳日,冰冻开始融化。
- 注释: “自长安来奔”是指王猛从长安逃亡而来。“留屯骑督长乐公孙嵩、武卫陈岩”是王猛留下的辅佐力量。“冰解”意味着冰冻开始融化。
- 赏析: 描述王猛的到来以及他与秦王合作的情景。
以上各点结合原文详细解读了《资治通鉴》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相关细节,并提供了相应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