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猛陈于渭源而誓之曰:“王景略受国厚恩,任兼内外,今与诸君深入贼地,当竭力致死,有进无退,共立大功,以报国家。受爵明君之朝,称觞父母之室,不亦美乎!”众皆踊跃,破釜弃粮,大呼竞进。
猛望燕兵之众,谓邓羌曰:“今日之事,非将军不能破勍敌。成败之机,在兹一举,将军勉之!”羌曰:“若能以司隶见与者,公勿以为忧。”猛曰:“此非吾所及也,必以安定太守、万户侯相处。”羌不悦而退。俄而兵交,猛召羌,羌寝弗应。猛驰就许之,羌乃大饮帐中,与张蚝、徐成等跨马运矛,驰赴燕陈;出入数四,旁若无人,所杀伤数百。及日中,燕兵大败,俘斩五万馀人,乘胜追击,所杀及降者又十万馀人,评单骑走还鄴。
崔鸿曰:邓羌请郡将以挠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无上也;临战豫求司隶,邀君也。有此三者,罪孰大焉!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长,若驯猛虎,驭悍马,以成大功。《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猛之谓矣。
诗句:“甲子,猛陈于渭源而誓之曰:‘王景略受国厚恩,任兼内外,今与诸君深入贼地,当竭力致死,有进无退,共立大功,以报国家。’”
译文:甲子日,苻猛在渭源列阵并宣誓说:“王景略受到国家的深厚恩惠,职位兼任内外,现在我和各位深入敌军之地,应当竭尽全力至死,有进无退,共同建立大功,以此报答国家。受爵位于朝廷明君的朝堂,称觞于父母之家,不是很美好吗!”所有人都很振奋,打破釜子放弃粮食,大呼呐喊争相前进。
注释:1. 甲子:古代用干支纪年的方式,甲子为天干的第一位,表示日期。 2. 渭源:地名,位于今天的中国陕西省境内,是古代的军事要地。 3. 王景略:指苻猛,王猛的字。
- 受国厚恩:接受国家的深厚恩惠。 5. 任兼内外:职位兼任内外,指身居高位且能处理内外事务。
- 贼地:指敌人的领土。 7. 尽力致死:竭尽全力直到死亡。 8. 共立大功:共同建立伟大的功勋。 9. 报国家:报答国家。
赏析:苻猛在此诗中展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信念。他不仅对自己充满信心,也对同伴们寄予厚望。他誓言要与众人一同深入敌后,共同战斗,以期取得最终的胜利。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使得他能够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同时,他也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危险性,因此在出征前进行了庄严的宣誓和动员。
苻猛的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勇气和决心,也代表了当时许多将领的共同心态。他们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因此选择了勇敢地面对挑战。然而,这也意味着他们在战斗中会经历更多的困难和危险,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牺牲。
苻猛的这种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因此,苻猛的行为不仅是个人的英勇之举,也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