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进至龙城,太傅评奔高句丽,高句丽执评,送于秦。宜都王桓杀镇东将军勃海王亮,并其众,奔辽东。辽东太守韩稠,先已降秦,桓至,不得入,攻之,不克。郭庆遣将军硃嶷击之,桓充众单走,嶷获而杀之。
诸州牧守及六夷渠帅尽降于秦,凡得郡百五十七,户二百四十六万,口九百九十九万。以燕宫人、珍宝分赐将士。下诏大赦曰:“朕以寡薄,猥承休命,不能怀远以德,柔服四维,至使戎车屡驾,有害斯民,虽百姓之过,然亦朕之罪也。其大赦天下,与之更始。”
初,梁琛之使秦也,以侍辇苟纯为副。琛每应对,不先告纯;纯恨之,归,言于燕主曰:“琛在长安,与王猛甚亲善,疑有异谋。”琛又数称秦王坚及王猛之美,且言秦将兴师,宜为之备。已而秦果伐燕,皆如琛言,乃疑琛知其情。及慕容评败,遂收琛系狱。秦王坚入鄴而释之,除中书著作郎,引见,谓之曰:“卿昔言上庸王、吴王皆将相奇材,何为不能谋画,自使亡国?”对曰:“天命废兴,岂二人所能移也!”坚曰:“卿不能见几而作,虚称燕美,忠不自防,返为身祸,可谓智乎?”对曰:“臣闻‘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如臣愚暗,实所不及。然为臣莫如忠,为子莫如孝,自非有一至之心者,莫能保忠孝之始终。是以古之烈士,临危不改,见死不避,以徇君亲。彼知几者,心达安危,身择去就,不顾家国,臣就使知之,尚不忍为,况非所及邪!”
诗句: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晋纪二十四 郭庆进至龙城,太傅评奔高句丽,高句丽执评,送于秦。
译文:梁琛出使前秦时,以侍辇苟纯为副。他每次应对,不先告诉苟纯。苟纯非常不满,归国后对慕容主说:“梁琛在长安与王猛关系非常好,怀疑他有异谋。”他又多次称誉秦王坚及王猛之德,并言秦国将兴兵伐燕,应该为之防备。不久,秦果然讨伐燕国,如梁琛所言。于是慕容主疑梁琛知其情。等到慕容评败走,便收捕了梁琛入狱。秦王坚进入邺城后释放了他,任用他为中书著作郎,召见他说:“你过去说上庸王、吴王都是将相奇才,为什么不能谋划计画,自使亡国?”梁琛回答说:“天命废兴,岂是二人所能转移的!”秦王坚说:“你如果不能明察时机,虚夸燕国之美好,忠心未加防范,反而为自己招致祸患,可说是智慧吗?”梁琛回答说:“臣闻‘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若臣愚暗,实所不及。然为臣莫如忠,为子莫如孝,自非有一至之心者,莫能保忠孝之始终。是以古之烈士,临危不改,见死不避,以徇君亲。彼知几者,心达安危,身择去就,不顾家国,臣就使知之,尚不忍为,况非所及邪!”
赏析:这首诗通过记述前燕灭亡的过程,揭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和混乱。诗中所描绘的梁琛和宜都王桓等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性和人们的无奈与挣扎。同时,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苦难。此外,诗中还体现了作者对于忠诚与智慧的理解,认为只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在乱世中保持清醒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