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燕宜都王桓帅众万馀屯沙亭,为太傅评后继,闻评败,引兵屯内黄。坚使邓羌攻信都。丁丑,桓帅鲜卑五千奔龙城。戊寅,燕散骑侍郎馀蔚帅扶馀、高句丽及上党质子五百馀人,夜,开鄴北门,纳秦兵,燕主与上庸王评、乐安王臧、字襄王渊、左卫将军孟高、殿中将军艾朗等奔龙城。辛巳,秦王坚入鄴宫。
慕容垂见燕公卿大夫及故时僚吏,有愠色。高弼言于垂曰:“大王凭祖宗积累之资,负英杰高世之略,遭值迍厄,栖集外邦。今虽家国倾覆,安知其不为兴运之始邪!愚谓国之旧人,宜恢江海之量,有以慰结其心,以立覆篑之基,成九仞之功,奈何以一怒捐之?愚窃为大王不取也!”垂悦,从之。
燕主之出鄴也,卫士犹千馀骑,既出城,皆散,惟十馀骑从行;秦王坚使游击将军郭庆追之。时道路艰难,孟高扶侍,经护二王,极其勤瘁,又所在遇盗,转斗而前。数日,行至福禄,依冢解息,盗二十馀人猝至,皆挟弓矢,高持刀与战,杀伤数人。高力极,自度必死,乃直前抱一贼,顿击于地,大呼曰:“男儿穷矣!”馀贼从帝射高,杀之。艾朗见高独战,亦还趋贼,并死。失马步走,郭庆追及于高阳,部将巨武将缚之,曰:“汝何小人,敢缚天子!”武曰:“我受诏追贼,何谓天子!”执以诣秦王坚。坚诘其不降而走之状,对曰:“狐死首丘,欲归死于先人坟墓耳。”坚哀而释之,令还宫,帅文武出降。称孟高、艾朗之忠于坚,坚命厚加敛葬,拜其子为郎中。

《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 · 晋纪二十四》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的历史。诗中描绘了燕宜都王桓在沙亭驻扎,面对太傅的失败,率领鲜卑部队撤退至龙城。诗中的燕主和上庸王等人因战败而逃往龙城。诗中还提到了秦王坚追击并进入邺宫的事件。以下是根据原文生成的赏析:

  1. 诗词原文与译文
  •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零二 · 晋纪二十四”
    译文: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晋纪二十四
  • 诗句:“初,燕宜都王桓帅众万馀屯沙亭”
    译文:当初,燕宜都王桓统帅部众一万余人驻扎沙亭
  • 注释说明: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诗中的“资治通鉴”指的就是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二·晋纪二十四”则是该书中的某一卷,涉及了晋朝末年的某一重要事件。
  1. 历史背景
  • 诗中的“初”,指的是某个历史事件的开始;“宜都王桓”,是当时的一个君主,他的军队驻扎在沙亭。
  • “太傅评后继”,可能意味着太傅的位置由他人接替,但具体是谁暂时不明。
  • 诗中提到的太傅“败”,很可能指的是太傅或其支持者在这场冲突中失败。
  1. 诗中人物与事件分析
  • “燕宜都王桓”,即燕宜都王,可能是当时燕国的重要人物,他的行动对燕国的命运有着重大影响。
  • “开邺北门,纳秦兵”,描述了邺城的城门被打开,迎接秦军的到来,这可能是为了接受某种军事援助或政治协商。
  • “秦王坚入鄴宫”,指的是秦王苻坚进入邺城皇宫的行为,这通常被视为一种权力的介入或政治上的让步。

此诗虽非直接记录军事行动,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当时的政治斗争、外交关系以及军事力量的变化。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中描述的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