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子势倾内外,远近奔凑。帝渐不平,然犹外加优崇。侍中王国宝以谗佞有宠于道子,扇动朝众,讽八座启道子宜进位丞相、扬州牧,假黄钺,加殊礼。护军将军南平车胤曰:“此乃成王所以尊周公也。今主上当阳,非成王之比。相王在位,岂得为周公乎?”乃称疾不署。疏奏,帝大怒,而嘉胤有守。
中书侍郎范宁、徐邈为帝所亲信,数进忠言,补正阙失,指斥奸党。王国宝,宁之甥也。宁尤疾其阿谀,劝帝黜之。陈郡袁悦之有宠于道子,国宝使悦之因尼克妙音致书于太子母陈淑媛云:“国宝忠谨,宜见亲信。”帝知之,发怒,托以他事斩悦之。国宝大惧,与道子共谮范宁出为豫章太守。宁临发,上疏言:“今边烽不举而仓库空匮。古者使民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之休。至有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嫁娶。臣恐社稷之忧,厝火积薪,不足喻也。”宁又上言:“中原士民流寓江左,岁月渐久,人安其业。凡天下之人,原其先祖,皆随世适移,何至于今而独不可?谓宜正其封疆,户口皆以土断。又,人性无涯,奢俭由势;今并廉之室,亦多不赡,非其财力不足,盖由用之无节,争以靡丽相高,无有亦限极故也。礼十九为长殇,以其未成人也。今以十六为全丁,十三为半丁,所任非复童幼之事,岂不伤天理、困百姓乎?谓宜以二十为全丁,十六为半丁,则人无夭折,生长繁滋矣。”帝多纳用之。

诗句: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七·晋纪二十九译文:道子的权力极大,内外都对他非常推崇。皇帝渐渐对道子产生了不满,但仍然对外给予他优厚的待遇。侍中王国宝因为谄媚得到道子的宠爱,煽动朝臣,建议八位大臣上奏道子应该晋升为丞相、扬州牧,并授予他黄钺,给予特别的礼遇。护军将军南平车胤说:“这是成王用来尊重周公的方式。现在皇上在位,与成王不同。相王在位,怎么能成为周公呢?”于是称病不参加工作。疏奏被提交后,皇帝大怒,但对车胤的守节行为表示了嘉许。

中书侍郎范宁和徐邈受到皇帝的信任,多次进言忠心之言,纠正过失,批评奸恶之徒。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范宁尤其讨厌他的阿谀奉承,劝皇帝罢免他。陈郡人袁悦之受到道子宠信,王国宝让悦之写信给太子的母亲陈淑媛,说:“国宝忠诚谨慎,应该受到您的亲近信任。”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发怒了,把袁悦之交给其他事务处理而斩了他的头。王国宝非常恐惧,和道子一起诽谤范宁出京做豫章太守。范宁临行前上疏说:“现在边关没有战乱而国库却空虚。古代使民每年不能超过三日劳役,现在的劳碌骚扰,几乎没有三天的休息。甚至有些孩子不再抚养,鳏寡不敢结婚。臣担心国家的忧患,就像放在火堆上的柴草一样,不足以说明。”范宁又上疏说:“中原地区的百姓流寓江东,时间逐渐变长,人们安心自己的生计。凡是天下的人,追溯他们的祖先,都是随着世易而转移,怎么会到现在已经独独不可以?应规定其疆域边界,人口都按照土地划分。况且人们的本性没有界限,奢侈和节俭由权力决定;现在合并节约的房屋,也多不够用,不是因为财力不足,而是由于使用不当,争相以奢侈华丽相互竞争,没有限度的原因。礼制规定十九岁的孩子为殇儿,因为他们还未成人。现在改为十六岁为全丁,十三岁为半丁,所承担的责任不再是幼童,这难道不是伤害天理、困扰百姓吗?应该定为二十为全丁,十六为半丁,这样就没有夭折的人,人口就能生长繁滋。”皇帝接受采纳了他的意见。

赏析:这首诗是《晋书·卷一百零七》中的一段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情况。其中涉及的人物如国宝、宁、悦之等人都是当时的朝臣,他们的行为和言论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特点和政治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