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而杨佺期、桓玄至石头,殷仲堪至芜湖。元显自竹里驰还京师,遣丹杨尹王恺等发京邑士民数万人据石头以拒之。佺期、玄等上表理王恭,求诛刘牢之。牢之帅北府之众驰赴京师,军于新亭。佺期、玄见之失色,回军蔡洲。朝廷未知西军虚实,仲堪等拥众数万,充斥郊畿,内外忧逼。
左卫将军桓修,冲之子也,言于道子曰:“西军可说而解也,修知其情矣。殷、桓之下,专恃王恭,恭既破灭,西军沮恐。今若以重利啖玄及佺期,二人必内喜;玄能制仲堪,佺期可使倒戈,取仲堪矣。”道子纳之,以玄为江州刺史。召郗恢为尚书,以佺期代恢为都督梁、雍、秦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以修为荆州刺史,权领左卫文武之镇,又令刘牢之以千人送之。黜仲堪为广州刺史,遣仲堪叔父太常茂宣诏,敕仲堪回军。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 · 晋纪三十二

诗句:

  • “俄而杨佺期、桓玄至石头” - 描述了杨佺期和桓玄两位重要人物迅速抵达京城石头的情景。
  • “殷仲堪至芜湖” - 描绘了殷仲堪的快速行动。
  • “元显自竹里驰还京师” - 展示了元显的迅速反应,从一个地方迅速返回京城。
  • “遣丹杨尹王恺等发京邑士民数万人据石头以拒之” - 说明了朝廷如何组织力量来抵御敌人。
  • “佺期、玄等上表理王恭,求诛刘牢之” - 反映了杨佺期和桓玄向朝廷提出的请求。
  • “牢之帅北府之众驰赴京师,军于新亭” - 描述了刘牢之带领北府军队迅速到达京城并驻扎在新亭的情况。
  • “佺期、玄见之失色,回军蔡洲” - 展现了杨佺期和桓玄看到敌军后的反应。
  • “朝廷未知西军虚实,仲堪等拥众数万,充斥郊畿,内外忧逼” - 揭示了朝廷面临的困境和危机。

译文:
不久,杨佺期和桓玄抵达京城石头,殷仲堪也抵达芜湖。元显从竹里迅速返回京城,派遣丹杨尹王恺等人带领京邑士民数十万人占据石头城来抵抗他们。杨佺期和桓玄向朝廷上书为王恭辩护,请求处决刘牢之。刘牢之率领北府的军队迅速抵达京城,并在新亭驻扎。杨佺期和桓玄见到敌军后面色大变,于是撤回蔡洲。朝廷对西部军队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殷仲堪等人率领着数万军队,遍布京城郊区,内外都处于被威胁的紧张状态。

注释:

  • 杨佺期、桓玄:两位地方军事首领的名字。
  • 殷仲堪:东晋时的一位官员,这里指其势力。
  • 元显:此处指晋简文帝司马昱的侄子,时任琅琊王司马德文。
  • 刘牢之:东晋著名将领,曾任北府都督,与殷仲堪有矛盾。
  • 新亭:一个位于京城郊外的地名,是当时的一个战略要地。
  • 蔡洲:一个地名,可能是指一个战略位置重要的小岛或岛屿。
  • 朝廷:指东晋中央政府。
  • 竹里:一个地点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地方名称。
  • 京邑士民:指京城中的平民和军人。
  • 北府:刘牢之所率部队的名称,源于他曾经领导的一支军队。
  • 内忧外患:形容内部和外部同时面临问题。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东晋时期一场重要的军事冲突。诗歌开头就介绍了几位主要的军事领导人及其动向,随后详细记录了双方的军事行动和朝廷的反应。这种结构使得整个事件一目了然,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此外,诗中多次使用“见”字,如“佺期、玄见之失色”,增强了文本的动态感,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战场上紧张的氛围。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是研究东晋时期政治军事的重要文献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