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李旱行至建安,燕主盛急召之,君臣莫测其故。九月,辛未,复遣之。李朗闻其家被诛,拥二千馀户以自固;及闻旱还,谓有内变,不复设备,留其子养守令支,自迎魏师于北平。壬子,旱袭令支,克之,遣广威将军孟广平追及朗于无终,斩之。
秦主兴以灾异屡见,降号称王,下诏令群公、卿士、将牧、守宰各降一等;大赦,改元弘始。存问孤贫,举拔贤俊,简省法令,清察狱讼,守令之有政迹者赏之,贪残者诛之,远近肃然。
冬,十月,甲午,燕中卫将军卫双有罪,赐死。李旱还,闻双死,惧,弃军而亡,至板陉,复还归罪。燕主盛复其爵位,谓侍中孙勍曰:“旱为将而弃军,罪在不赦。然昔先帝蒙尘,骨肉离心,公卿失节,惟旱以宦者忠勤不懈,始终如一,故吾念其功而赦之耳。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晋纪三十三》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本历史书籍,记载了晋武帝的生平。诗中“李旱行至建安”指的是晋武帝时期的将领李旱,他率军到达了建安地区。

晋武帝司马炎于泰始元年(265年)建立西晋王朝,是为晋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等。李旱作为晋武帝时期的重要将领,参与了平定内乱、对外扩张等多种军事行动。建安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之一。晋武帝对李旱的征召可能与他对北方边境的关注有关,李旱的此次行动也反映了晋武帝时期边防的重要性。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晋武帝时期的一些政治事件和军事战略。如李旱被征召后的行动,以及秦主兴因连年战争而降为王号、大赦天下等重大决策,都表明了晋武帝时期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对外政策的调整。晋武帝还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通过提拔有才能的官员和贤俊之士,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基础。这些举措对于维护国家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晋武帝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