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辽西太守李朗在郡十年,威行境内,恐燕主盛疑之,累征不赴。以其家在龙城,未敢显叛,阴召魏兵,许以郡降魏;遣使驰诣龙城,广张寇势。盛曰:“此必诈也。”召使者诘问,果无事实。盛尽灭朗族,丁酉,遣辅国将军李旱讨之。
初,魏奋武将军张衮以才谋为魏主珪所信重,委以腹心。珪问中州士人于衮,衮荐卢溥及崔逞,珪皆用之。
珪围中山,久未下,军食乏,问计于群臣。逞为御史中丞,对曰:“桑椹可以佐粮。飞鸮食椹而改音,诗人所称也。”珪虽用其言,听民以椹当租,然以逞为侮慢,心衔之。秦人寇襄阳,雍州刺史郗恢以书求救于魏常山王遵曰:“览兄虎步中原。”珪以恢无君臣之礼,命衮及逞为复书,必贬其主。兗、逞谓帝为贵主,珪怒曰:“命汝贬之,而谓之‘贵主’,何如‘贤兄’也!”逞之降魏也,以天下方乱,恐我复遗种,使其妻张氏与四子留冀州,逞独与幼子赜诣平城,所留妻子遂奔南燕。珪并以是责逞,赐逞死。卢溥受燕爵命,侵掠魏郡县,杀魏幽州刺史封沓干。珪谓衮所举皆非其人,黜衮为尚书令史。衮乃阖门不通人事,惟手校经籍,岁馀而终。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一 · 晋纪三十三
燕辽西太守李朗,在龙城任职十年间威行境内,但因担心被燕主盛疑心,故迟迟不赴朝廷。他担心自己的家在龙城,不敢公然叛变,因此暗中招募魏兵,承诺以郡降魏,并遣使向龙城传达这一信息,夸大了敌人的势力。燕主盛对此深感怀疑,质问使者是否真有此事,最终证明李朗并无背叛之心。盛尽灭李朗一族,丁酉日,派遣辅国将军李旱征讨他。
初,北魏奋武将军张衮以才能和谋略受到孝文帝拓跋宏的信任与重用,被视为心腹大臣。当拓跋宏询问中州士人对北魏的看法时,张衮举荐卢溥及崔逞,两人均被采纳。
拓跋宏围困中山未果后,军队粮食匮乏,便向群臣咨询对策。御史中丞崔逞建议使用桑椹作为粮食,并称飞鸮食用椹子后声音改变,这是诗人所称颂的。虽然拓跋宏采纳了他的建议,允许百姓将桑椹当作租赋,但他却对崔逞持轻视态度,心生不满。同时,秦人进犯襄阳,雍州刺史郗恢向常山王拓跋遵求援,称拓跋遵为“虎步中原”,而拓跋宏却认为他对郗恢没有君臣之礼。于是,命张衮与崔逞复书斥责郗恢,并指责他为“贵主”。崔逞归降北魏后,考虑到天下正处乱世,担忧自己可能再无生还机会,遂令妻张氏和四个儿子留在冀州,自己则只带着幼子到平城。留居冀州的妻子和四子后来投奔了南燕。拓跋宏因此责怪崔逞,赐其自杀。卢溥接受燕国的封赐,侵犯北魏郡县,杀死北魏幽州刺史封沓干。拓跋宏指责崔衮所推举之人皆非良才,贬黜崔衮为尚书令史。崔衮闭门不出,仅以校勘经籍为事,一年后逝世。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巨著,全书294卷,记载自战国至五代的历史。司马光以其严谨的史学方法和丰富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详尽的历史记录。
春季,正月,辛酉,东晋实行大赦。这一举措体现了政府希望安抚民心、恢复社会稳定的愿望。
张真和和翰因谋反被诛,表明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性。
北魏常山王拓跋遵北巡,分遣三路大军出击,显示出北魏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布局。
燕昌黎尹李朗的谋逆行为及其后果,揭示了个人权力欲望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春季,正月辛酉,大赦。此举反映了政府在特定时刻通过宽政来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策略。
张衮与崔逞之间的矛盾,不仅揭示了个人恩怨对朝政的影响,也反映了官场内部的尔虞我诈。
南燕与北魏的战争,展示了两国在战略战术上的较量,同时也揭示了战争背后的政治利益和民族矛盾。
张衮的闭门不出和最终去世,反映了一个人在政治风波中的命运多舛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