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至下邳,以船载辎重,自帅精锐步归。至山阳,闻何无忌败死,虑京邑失守,卷甲兼行,与数十人至淮上,问行人以朝廷消息,行人曰:“贼尚未至,刘公若还,便无所忧。”裕大喜。将济江,风急,众咸难之。裕曰:“若天命助国,风当自息;若其不然,覆溺何害!”即命登舟,舟移而风止。过江,至京口,众乃大安。夏,四月,癸未,裕至建康。以江州覆没,表送章绶,诏不许。
青州刺史诸葛长民、兗州刺史刘籓、并州刺史刘道怜各将兵入卫逮康。籓,兗州刺史毅之从弟也。毅闻卢循之寇,将拒之,而疾作;既瘳,将行。刘裕遗毅书曰:“吾往习击妖贼,晓其变态。贼新获奸利,其锋不可轻。今修船垂毕,当与弟同举。克平之日,上流之任,皆以相委。”又遣刘籓往谕止之。毅怒,谓籓曰:“往以一时之功相推耳,汝便谓我真不及刘裕邪!”投书于地,帅舟师二万发姑孰。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五 · 晋纪三十七
晋纪三十七,是《资治通鉴》的一部分,记录了晋安帝义熙五年(己酉409年)的春季。在这一年的初春,南燕国的君主超在朝会中感叹国中的太乐演奏不够完备,并考虑掠夺晋人以补充其乐队。领军将军韩𧨳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引用先帝的教训来说明不应因小失大。然而,南燕主超坚持己见,并最终采取了行动。此外,刘裕对刘籓、诸葛长民、刘道怜等人的调动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复杂性。
赏析: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权力斗争,也揭示了个人决策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微妙关系。刘裕的坚定与果断,以及他对时局的敏锐把握,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同时,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特点。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变迁。
通过分析晋纪三十七,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资治通鉴》所记录的历史事件,也能从中汲取关于历史、政治和个人决策的深刻见解。这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