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之至寻阳,为苟林所破。卢循闻之,以林为南蛮校尉,分兵配之,使乘胜伐江陵,声言徐道覆已克建康。桓谦于道召募义旧,民投之者二万人。谦屯枝江,林屯江津,二寇交逼,江陵士民多怀异心。道规乃会将士告之曰:“桓谦今在近道,闻诸长者颇有去就之计,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若欲去者,本不相禁。”因夜开城门,达晓不闭。众咸惮服,莫有去者。
雍州刺史鲁宗之帅众数千自襄阳赴江陵。或谓宗之情未可测,道规单马迎之,宗之感悦。道规使宗之居守,委以腹心,自帅诸军攻谦。诸将佐皆曰:“今远出讨谦,其胜难必。苟林近在江津,伺人动静,若来攻城,宗之未必能固;脱有蹉跌,大事去矣。”道规曰:“苟林愚懦,无他奇计,以吾去未远,必不敢向城。吾今取谦,往至便克;沈疑之间,已自还返。谦败则林破胆。岂暇得来!且宗之独守,何为不支数日!”乃驰往攻谦,水陆齐进。谦等大陈舟师,兼以步骑,战于枝江。檀道济先进陷陈,谦等大败。谦单舸奔苟林,道规追斩之。还,至涌口,讨林,林走,道规遣咨议参军临淮刘遵帅众追之。初,谦至枝江,江陵士民皆与谦书。言城内虚实,欲为内应;至是检得之,道规悉焚不视,众于是大安。

诗句: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

译文:桓谦与苟林相互呼应,江陵士民多怀异心,道规会将士告之,众人皆服。

注释:桓谦,晋朝时期的将领,因与苟林相互呼应而引起江陵士民的不满。苟林,南蛮校尉,分兵配给他,让他乘胜伐江陵。江陵士民,指居住在江陵的老百姓。去就之计,即离开或留下的想法。东来文武,指桓谦率领的军队和文臣武将。若欲去者,本不相禁,意为如果他们想要离开,我们并不加以阻止。夜开城门,达晓不闭,表示城门在夜间打开,到天亮时也不关闭。众咸惮服,莫有去者,众人都感到敬畏服从,没有一个人想要离开。雍州刺史鲁宗之帅众数千自襄阳赴江陵,有人怀疑鲁宗之的心思不可测度。道规单马迎之,宗之感悦,表示桓谦对鲁宗之的到来感到高兴和满意。居守,驻守防守。委以腹心,将鲁宗之视为心腹之人,给予他重任。取谦,攻下桓谦的地盘。往至便克,表示只要鲁宗之带领军队前往,就能取得胜利。沈疑之间,已自还返,表示在犹豫和疑虑之中,已经返回了。岂暇得来,意为哪里有时间前来呢?且宗之独守,何为不支数日,表示如果只有鲁宗之一人守护,为什么不能坚守几天呢?檀道济先于水陆两路同时进攻,檀道济首先冲破了敌人的阵线。进陷陈,进入敌军阵地并被攻破。谦等大败,表示桓谦等人被击败。单舸奔苟林,表示桓谦独自乘坐小船逃到了苟林那里。追斩之,表示追击并杀掉了桓谦。还,至涌口,讨伐苟林,苟林逃走,表示返回后到了涌口,继续讨伐苟林。遣咨议参军临淮刘遵帅众追之,表示派遣咨议参军、临淮人刘遵率领人马追赶苟林。初,谦至枝江,江陵士民皆与谦书,表示当桓谦抵达枝江的时候,江陵的老百姓都给桓谦写信。言城内虚实,欲为内应。检得之,道规悉焚不视,表示检查出那些信件后,道规把它们全部焚烧并不予阅读。众于是大安。江陵士民多怀异心,表示江陵的百姓们都心怀异志。

赏析:这首诗是《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中的一段,记录了晋纪三十七中的故事。诗中描述的是当时的政治局势以及桓谦、苟林等人之间的斗争。诗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表达丰富而深刻。诗中的语言简练而有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诗中的主题是忠诚与背叛、勇敢与退缩之间的较量,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抉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