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登石头城望循军,初见引向新亭,顾左右失色;既而回泊蔡洲,乃悦。于是众军转集。裕恐循侵轶,用虞丘进计,伐树栅石头淮口,修治越城,筑查浦、药园、廷尉三垒,皆以兵守之。
刘毅经涉蛮、晋,仅能自免,从者饥疲,死亡什七八。丙寅,至建康,待罪。裕慰勉之,使知中外留事。毅乞自贬,诏降为后将军。
魏长孙嵩至漠北而还,柔然追围之于牛川。壬申,魏主嗣北击柔然。柔然可汗社仑闻之,遁走,道死;其子度拔尚幼,部众立社仑弟斛律,号蔼苦盖可汗。嗣引兵还参合陂。
卢循伏兵南岸,使老弱乘舟向白石,声言悉众自白石步上。刘裕留参军沈林子、徐赤特戍南岸,断查浦,戒今坚守勿动;裕及刘毅、诸葛长民北出拒之。林子曰:“妖贼此言,未必有实,宜深为之防。”裕曰:“石头城险,且淮栅甚固,留卿在后,足以守之。”林子,穆夫之子也。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晋纪三十七》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公元403年至959年间的历史。本诗描述了刘裕登石头城望循军的情景,展现了他初见时的反应和后来的转集。诗中的“资治通鉴”是对司马光编撰的这部历史巨著的简称,而“石头城”则是位于今天的江苏南京附近,是当时的军事重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 诗人简介:
- 刘裕,字德舆,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即晋安帝时的宰相。他的功绩包括推翻桓温建立的桓氏王朝,统一了中国南方。
- 诗歌原文及注释:
- 原文:“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晋纪三十七**
- 译文:刘裕登上石头城,眺望循军的方向,一开始看到军队被引导到新亭,他感到十分惊恐;随后他又回撤到蔡洲,这时他才感到安心。
- 注释:《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涵盖了十六朝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
- 诗句解析:
- 初见引向新亭:这里描绘了刘裕在面对军队时最初的惊慌失措。
- 顾左右失色:表达了他内心的担忧和不安。
- 既而回泊蔡洲:表明了他在经过短暂的恐慌后,逐渐恢复了冷静。
- 乃悦:说明刘裕的情绪开始变得稳定和安心。
- 众军转集:反映了军队逐渐集结的情况。
- 恐循侵轶:暗示刘裕担心卢循的军队可能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 用虞丘进计:提到了虞丘提出的对策或策略,可能是为了抵御卢循的进攻。
- 伐树栅石头淮口,修治越城,筑查浦、药园、廷尉三垒:描述了采取的具体措施来加强防御。
- 赏析:
- 诗通过简短的叙述,生动地展现了刘裕在面临军事压力时的心理状态及其决策过程。
- 通过对“石头城”和“石头淮口”等地理名词的使用,增强了文本的历史感和地域特色。
- 诗歌的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刘裕作为一代枭雄的果断与智慧。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晋纪三十七》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也是一首充满张力和深意的抒情诗。它通过对刘裕心理活动的刻画,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在动荡时代中的抉择与担当,同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