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勃勃筑坛于灞上,即皇帝位,改元昌武。西秦王炽磐东巡;十二月,徙上邽民五千馀户于枹罕。
彗星出天津,入太微,经北斗,络紫微,八十馀日而灭。魏主嗣复召诸儒、术土问之曰:“今四海分裂,灾咎之应,果在何国?腾甚畏之。卿辈尽言,勿有所隐!”众推崔浩使对,浩曰:“夫灾异之兴,皆象人事,人苟无衅,又何畏焉?昔王莽将篡汉,彗星出入,正与今同。国家主尊臣卑,民无异望,晋室陵夷,危亡不远;彗之为异,其刘裕将篡之应乎!”众无以易其言。
宋公裕以谶云“昌明之后尚有二帝”,乃使中书侍郎王韶之与帝左右密谋鸩帝而立琅邪王德文。德文常在帝左右,饮食寝处,未尝暂离;韶之伺之经时,不得间。会德文有疾,出居于外。戊寅,韶之以散衣缢帝于东堂。韶之,廙之曾孙也。裕因称遗诏,奉德文即皇帝位,大赦。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八 · 晋纪四十
夏王勃勃在灞上筑坛登基,正式称帝,改年号为昌武。随后,西秦王炽磐东巡至长安,于十二月将五千余名上邽民迁至枹罕。期间,彗星出现并出现在天津、太微、北斗和紫微等星象中,持续了八十余日才消失。魏主嗣再次召集诸儒士及术士询问天象吉凶,崔浩预测灾异与人事相符,认为无需过分担忧。宋公裕则通过谶文预言刘裕将篡位,导致皇帝被鸩杀,琅邪王德文即位。
译文:
夏王勃勃在灞上筑坛登基,正式成为皇帝,并且更改了他的年号为“昌武”。西秦王炽磐开始了他的东征之旅,抵达长安后,他决定将上邽地区的居民转移安置到枹罕城居住。同时,彗星的出现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自然现象,它从天津开始,进入太微星宿,然后经过北斗七星,最后环绕紫微垣一周,持续了大约八十天的时间才逐渐消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文异象,魏主嗣感到非常不安,于是他再次召集了一批著名的儒家学者和术士,向这些智者们寻求答案。崔浩凭借他的智慧给出了解答,他认为,虽然当前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但是只要国家内部没有大的动荡,就不必过于恐惧。他还进一步解释说,王莽篡夺汉室政权的事件也证明了这样的预兆是有可能的,因此当前的局势可能是刘裕篡位的前兆之一。这番话使得在场的人无话可说,只能相信崔浩的判断。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天文现象的关联,同时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的能力。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解释,可以推测出政治和社会的未来走向。而在这个故事中,彗星的出现预示着国家的不稳定和潜在的危机,而崔浩的预言则提醒了魏主嗣和所有在场的人,必须对可能的危险保持警惕。此外,故事还涉及到了宗教和政治的权力斗争,以及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