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魏主如灅南宫,遂如广宁。
辛亥,魏人筑平城外郭,周围三十二里。
魏主如乔山,遂东如幽州。冬,十月,甲戌,还宫。魏军将发,公卿集议于监国之前,以先攻城与先略地。奚斤欲先攻城,崔浩曰:“南人长于守城,昔苻氏攻襄阳,经年不拔。今以大兵坐攻小城,若不时克,挫伤军势,敌得徐严而来,我怠彼锐,此危道也。不如分军抡地,至淮为限,列置守宰,收敛租谷,则洛阳、滑台、虎牢更在军北,绝望南救,必沿河东走;不则为囿中之物,何忧其不获也!”公孙表固请攻城,魏主从之。于是奚斤等帅步骑二万,济河,营于滑台之东。
时司州刺史毛德祖戍虎牢,东郡太守王景度告急于德祖,德祖遣司马翟广等将步骑三千救之。
先是,司马楚之聚众在陈留之境,闻魏兵济河,遣使迎降。魏以楚之为征南将军、荆州刺史,使侵扰北境。德祖遣长社令王法政将五百人戍邵陵,将军刘怜将二百骑戍雍丘以备之。楚之引兵袭怜,不克。会台送军资,怜出迎之,酸枣民王玉驰以告魏。丁酉,魏尚书滑稽引兵袭仓垣,兵吏悉逾城走,陈留太守冯翊严稜诣斤降。魏以王玉为陈留太守,给兵守仓垣。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九 · 宋纪一》:乙巳,魏主拓跋焘前往南宫,随后前往广宁。辛亥,北魏筑平城外郭,周围三十二里。

在分析这则历史记载时,我们首先关注到的是拓跋焘的行动。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北魏对扩张领土的决心,也反映出其军事战略的深远考虑。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北魏当时的战略意图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进一步观察拓跋焘的决策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其过程中涉及到了深思熟虑和周密计划。例如,在筑城外郭时,拓跋焘不仅考虑到了城池的防御功能,还特别提到了“周围三十二里”的细节,这不仅显示了他对于细节的关注,更表明了他在筹划过程中对于整个军事布局的精心布置。

通过对这段历史记载的分析,我们还应当注意到拓跋焘的决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例如在筑平城外郭后,北魏军队面临了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其势力的问题。这一过程中的决策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敌军动向等,从而体现出拓跋焘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灵活应变能力。

从这段历史记载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拓跋焘与臣子间的互动模式。例如,在讨论是否先攻攻城还是先略地时,拓跋焘征求了崔浩的意见,而崔浩则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的策略——分军轮地,即不急于进攻,而是先稳固自己的防线并逐步蚕食敌人。这种策略的成功运用,不仅体现了拓跋焘善于听取建议的特点,也显示出其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通过对《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九 · 宋纪一》中的这段历史记载进行分析,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北魏当时的军事行动和政策,更能够感受到拓跋焘作为一代帝王的智慧和魄力。他的决策过程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