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野论曰:古者人君养子,能言而师授之辞,能行而傅相之礼。宋之教诲,雅异于斯,居中则任仆妾,处外则近趋走。太子、皇子,有帅,有侍,是二职者,皆台皁也。制其行止,授其法则,导达臧否,罔弗由之;言不及于礼义,识不达于今古,谨敕者能劝之以吝啬,狂愚者或诱之以凶慝。虽有师傅,多以耆艾大夫为之;虽有友及文学,多以膏粱年少为之;具位而已,亦弗与游。幼王临州,长史行事;宣传教命,又有典签;往往专恣,窃弄威权,是以本枝虽茂而端良甚寡。嗣君冲幼,世继奸回,虽恶物丑类,天然自出,然习则生常,其流远矣。降及太宗,举天下而弃之,亦昵比之为也。呜呼!有国有家,其鉴之矣!
傅亮帅行台百官奉法驾迎宜都王于江陵。”祠部尚书蔡廓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与之别。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弑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时亮已与羡之议害营阳王,乃驰信止之,不及。羡之大怒曰:“与人共计议,如何旋背即卖恶于人邪?”羡之等以遣使者杀前庐陵王义真于新安。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 · 宋纪二
裴子野论曰:古者人君养子,能言而师授之辞,能行而傅相之礼。宋之教诲,雅异于斯,居中则任仆妾,处外则近趋走。太子、皇子,有帅,有侍,是二职者,皆台皂也。
译文:
裴子野说:古代国君抚养儿子,能够用言语教导他们,能够用行动教导他们礼仪。宋代的教诲和这个不同,宫中的人由宦官管理,宫外的人由小吏管理。太子、皇子有元帅,有侍卫,这两个职务都是由太监担任的。他们制定行为准则,传授法则,引导是非,没有不被他们影响的;他们的言论不及于礼仪,知识不能达到古今,谨慎的人会劝他们吝啬,狂愚的人会引诱他们凶恶。虽然有师傅,但是多数是由年老的大夫担任;虽然有朋友和文学家,但是多数是由富贵的年轻人担任;地位已经够高了,也不和他们交往。幼帝临州时,长史负责处理事务;宣传教令,又有典签;往往专横恣意,窃取威权,因此本枝虽然茂盛,但端正良好的很少。嗣君年幼,世袭奸诈邪恶,即使厌恶邪恶的人,天然就会出现,但是习惯之后就会习惯,他的流毒很远了。到了太宗时期,把全国都舍弃了,也是因为亲近他们的原因。呜呼!有国家和家庭,要以此为鉴啊!
注释:
- 裴子野: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观察和评论。
- 古者人君养子:古代的君主抚养儿子,不仅仅是给予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更注重通过言行教育来培养儿子的品质和才能。
- 能言而师授之辞:能够用言语来教导儿子,这是古代教育孩子的重要方式之一。老师会根据儿子的性格和兴趣,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方法进行教学。
- 能行而傅相之礼:能够用行动来教导儿子,这是古代教育孩子的另一重要方式。通过实际的行为示范,让儿子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事务等。
- 居中则任仆妾:在家中,如果皇帝年轻或身体虚弱,通常会让太监或仆人来承担起照顾和管理家务的任务。
- 处外则近趋走:在朝廷或宫殿中,皇帝会亲自处理政务或参与朝会等活动,身边的侍从或官员则会跟随左右,提供协助或服务。
- 太子、皇子:太子和皇子都是皇帝的儿子,他们是未来的皇位继承者。
- 帅行台百官奉法驾迎宜都王于江陵:率领行台百官迎接宜都王到江陵,这里的“帅行台百官”是指统帅行台的文武百官,而“奉法驾”则是表示以皇帝的名义出行。
- 祠部尚书蔡廓至寻阳:祠部尚书蔡廓抵达寻阳,但他因病不能前往。
- 遇疾不堪前:遇到疾病无法前行。
- 亮与之别:司马曜与蔡廓告别。
- 营阳在吴:营阳位于吴国境内。
- 宜厚加供奉:应该给予足够的供养和尊敬。
- 一旦不幸:如果有一天不幸发生。
- 卿诸人有弑主之名:你们这些人都有杀害君主的名声。
- 羡之大怒:司马曜非常愤怒。
- 杀前庐陵王义真:杀了之前被废黜的庐陵王刘义真。